目的 研究国内外新型222 nm远紫外光源的消毒效果,为后续远紫外线消毒技术研究与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使用UVS-200紫外空间辐射分布测试系统对3种远紫外光源进行光谱测定,采用载体定量杀菌试验对不同光源进行消毒效果研究。结果 不带滤片国产光源在222 nm处有一个峰值外,在230~240 nm内还有一个小峰值,带滤片国产和日本光源均只有222 nm一个峰值。带滤片国产光源在辐射剂量为1 215 mJ/cm2时,对布片上污染的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灭率达到99.9%,对玻片上污染的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灭率只达到90%;不带滤片国产光源杀菌效果要好于带滤片国产光源;带滤片国产光源对布片上污染的大肠埃希菌杀灭效果要好于带滤片日本光源。结论 在相同的辐射剂量下,带滤片国产222 nm远紫外光源对布片上污染的微生物杀灭效果好于玻片;带滤片国产222 nm远紫外光源对布片上污染的大肠埃希菌的杀菌效果要好于带滤片日本光源。
目的 研究乳酸链球菌素对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膜的杀灭效果。方法 通过生物膜和最低杀/抑菌浓度测定方法,对乳酸链球菌素杀灭和抑制单增李斯特菌及其生物膜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乳酸链球菌素对单增李斯特菌最低杀菌和抑菌浓度分别为3.125 μg/mL和12.5 μg/mL;抑制单增李斯特菌形成生物膜的最低浓度为3.125 μg/mL,杀灭成熟生物膜的最低浓度为25 μg/mL。25 μg/mL乳酸链球菌素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作用9 h,生物膜形成率由6.19%减少到0.18%,降低率为97.10%。结论 乳酸链球菌素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杀菌效果明显,能有效杀灭其形成的成熟生物膜。
目的 评估口腔科治疗台水路系统(DUWLs)内细菌生物膜的特点及不同消毒剂的消毒效果。方法 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观察DUWLs内壁细菌生物膜的超微结构,通过Remel识别系统对细菌菌落数和种类进行分析。分别用3%过氧化氢、0.2%过氧化氢纳米银、5.25%次氯酸钠和0.12%氯己定灌洗DUWLs 5 min,静置10 min,再用无菌水冲洗1 min,每周重复操作,共4周。在处理前和处理后24 h,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评估生物膜的结构和活菌比例。结果 FE-SEM图像显示DUWLs内壁有丰富的细菌生物膜,共12种条件致病菌,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为优势菌。所有DUWLs中的细菌数量在用4种消毒剂处理后迅速减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加。0.2%过氧化氢纳米银的消毒效果比其他消毒剂更持久(P<0.05)。结论 DUWLs内壁存在细菌生物膜,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为优势菌,0.2%过氧化氢纳米银对DUWLs细菌生物膜具有良好的消毒效果。
目的 建立管路类医疗器械无菌检测新方法,并筛选出更适用于输液器无菌检测的方法。方法 采用培养基冲洗法和培养基灌装法2种无菌检测新技术,与传统的薄膜过滤法比较,评价管路类医疗器械无菌检测新方法的适用性。结果 本研究采用的3种无菌检测技术中培养基灌装法检出率最高,可达100%,其次为培养基冲洗法。两种无菌检测新技术均优于传统的薄膜过滤法。结论 3种方法均适用于输液器产品的无菌检测,其中以培养基灌装法检出率最高,以培养基冲洗法作为输液器产品无菌检测的首选方法。
目的 探讨手术室病原菌分布特点及智能紫外消毒机的消毒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3月某院介入手术室行手术治疗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室干预前采用普通紫外线消毒方法,干预后采用智能紫外消毒机;采集同期间介入手术室空气样本30个,观察干预前后手术室空气合格率和医院感染率,以及不同消毒时间段的空气细菌数、杀菌率和臭氧含量。结果 介入手术室空气中分离出的33株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干预后空气合格率100.00%,高于干预前75.00%(P<0.05);干预后医院感染率6.25%,低于干预前的26.67%(P<0.05);干预后的空气细菌数减少的速度更快,杀菌率升高速度亦更快,臭氧含量增加的幅度较小(P<0.05)。结论 介入手术室空气中分离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采用智能紫外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可有效提升空气合格率,降低医院感染率,加快细菌杀灭速度,减少空气中臭氧含量。
目的 了解携带blaNDM-1耐碳青霉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CR-hvKP)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和毒力特征分析,为有效防控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方法,对成都地区部分医院临床分离CR-hvKP耐药和毒力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收集的160株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中,有41株携带blaNDM-1耐药基因,其中8株为CR-hvKP。携带blaNDM-1基因的CR-hvKP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酶抑制剂类药物耐药率为100%,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率较低。CR-hvKP血清荚膜分型以K1和K2型为主,主要携带rmpA和aerobactin毒力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以ST11和ST307型为主。结论 成都地区部分医院临床分离的CRKP菌株blaNDM-1携带率较高,CR-hvKP具有高耐药性和高毒力,应加强防控措施。
目的 了解上海市医疗机构高压氧舱内微生物污染状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上海市44家医疗机构高压氧舱内工作人员情况及环境物品消毒管理措施,并对高压氧舱内空气、患者及医护人员易接触物品和环境物品进行细菌采样和计数。结果 公立医疗机构与民营医疗机构高压氧舱工作人员在文化程度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少部分医疗机构对高压氧舱内环境应采取的消毒方式存在误区,8家(18.18%)医疗机构的空气消毒方式有误,1家(2.44%)医疗机构对座椅的消毒方法不合理,1家(2.56%)医疗机构对舱内壁的消毒方法不合理。不同类型医疗机构高压氧舱部分环境物品菌落总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舱运行前后空气微生物污染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高压氧舱内空气和环境物品均存在不同程度微生物污染,对舱内环境的消毒和诊疗用品的使用管理仍需予以重视。
目的 探讨骨科内固定物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为规范预防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与随访调查方法,将某院2018年1月1日—2022年8月31日骨科内固定物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例329例分为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组与未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和术后住院天数差异。结果 骨科内固定物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比例为51.36%;未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组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63%,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组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5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组与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组的术后住院天数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Z=-0.729,P=0.466)。结论 在强化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基础上,骨科内固定物Ⅰ类切口手术不推荐常规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目的 监测上海市2019—2021年部分医院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变迁,掌握临床分离株与环境分离株耐药流行趋势。方法 采用BD 100系统和VITEK MS 全自动快速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鉴定细菌,采用MIC微量肉汤法测定抗菌药物最低浓度。结果 收集上海市部分医院鲍曼不动杆菌临床与环境分离株共计1 368株,三级医院临床分离株呈现多重耐药菌加剧,二级与三级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均呈上升趋势;三级医院环境分离株与临床分离株同期出现对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呈不同程度升高;二级医院环境分离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上升显著。结论 3年期间上海市二级、三级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环境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呈上升趋势,需加强耐药监测以及密切关注病房中多个关键位置的污染状况以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目的 分析糖尿病足感染患者足分泌物病原菌分布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踝臂指数(ABI)、神经缺血性伤口与糖尿病足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某医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诊治的糖尿病足感染患者41例,分为非MDRO感染组(n=31)和MDRO感染组(n=10),分析2组患者足分泌物病原菌,以及hs-CRP、ABI和神经缺血性伤口情况。结果 41例患者共分离出4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3株,革兰阴性菌13株,真菌5株,厌氧菌5株。MDRO感染组的hs-CRP水平、ABI≤0.09和神经缺血性伤口率均高于非MDRO感染组(P<0.05)。结论 糖尿病足感染患者足分泌物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为主,且MDRO感染患者的hs-CRP水平高、ABI≤0.09和神经缺血性伤口更常见。
目的 探讨新风联合微负压系统在改善消化内镜中心清洗消毒间空气质量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某院消化内镜中心清洗消毒间环境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开启新风微负压系统,对照组关闭新风微负压系统,采用自然通风;比较两组不同通风方式对清洗消毒间空气质量的净化作用及员工满意度。结果 开启新风微负压系统时不同点位及不同时段的空气颗粒物及细菌含量明显低于关闭新风微负压系统仅采用自然通风时(P<0.05);工作人员在开启新风微负压系统后身体不适感改善,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显著提升(P<0.05)。结论 新风微负压系统可显著改善消化内镜中心清洗消毒间空气质量,保障清洗消毒人员的安全,值得借鉴和推广。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管道中冷凝水细菌污染情况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方法 采用现场采样和细菌定量检测的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使用的呼吸机呼气端集水杯中冷凝水细菌污染情况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患者使用的呼吸机呼气端集水杯中冷凝水细菌污染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当滞留时间≥2 h时细菌量显著增多,冷凝水细菌培养阳性率100.00%。150份冷凝水样本中共检测出16种246株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80.49%)。其中12种细菌与下呼吸道分泌物检出菌种相一致。冷凝水滞留2 h倾倒后的环境表面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8.00%,检出细菌分布与冷凝水细菌分布基本一致。结论 ICU患者使用的呼吸机集水杯中冷凝水细菌量与滞留时间有关,倾倒冷凝水时易污染环境物体表面,应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目的 分析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耐药性及分子分型。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临床分离的CRKP菌株,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耐药基因检测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 70株CRKP主要来自痰液、血液和引流液。改良Hodge试验显示63株为阳性,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显示66例为阳性。CRKP对大多数常规抗菌药物耐药率为90%以上,对替加环素最敏感,耐药率为4.3%。70株CRKP中携带blaKPC-2基因为64株,携带blaNDM基因为8株。MLST可分为6个ST型,其中ST11型为56株,占比最高(80%)。结论 临床分离的CRKP MLST仍以ST11型为主,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为产KPC-2酶,可选择替加环素治疗CRKP感染,但仍要规范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性进一步产生。
目的 在消毒供应中心实际工作情况下,验证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程序脉动真空循环压强底值、脉动真空循环次数、慢升温阶段开始温度3个变量对蒸汽穿透管腔构造效果的影响。方法 使用穿透难度依次递增的管腔灭菌过程挑战装置(PCD)的组合套装,通过调整灭菌程序的多项参数来观察管腔PCD组合中化学指示物的通过情况,评价不同程序的蒸汽穿透性能。结果 降低真空循环压强底值能有效提高蒸汽对管腔的穿透效果;在缩短抽真空与蒸汽注入时间的前提下,增加循环次数对穿透结果影响并不显著;慢升温阶段开始温度为128℃及130℃时,蒸汽穿透效果无明显区别,在升至132℃时蒸汽穿透效果出现明显下降。 结论 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的参数设置对含腔体构造的复杂器械的蒸汽穿透效果与灭菌结果影响很大,应结合科室实际情况与所需处理器械的复杂性调整合适的灭菌程序,确保器械的无菌质量。
目的 研究医院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特征及变化趋势,以改进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对某医院MDRO医院感染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医院连续4年共调查住院患者450 452例,MDRO感染患者1 512例,MDRO医院内感染率为0.34%。检出MDRO居前4位的分别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MDRO医院感染高发科室为ICU、神经外科和急诊ICU等。连续4年该医院MDRO医院感染率由0.29%上升到0.43%。结论 该医院连续4年MDRO医院感染呈现上升趋势,以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为主,重症监护病房为高发科室。
目的 探讨外来医疗器械在机械清洗过程中,通过改变标准器械篮筐放置角度得到最佳的干燥效果。方法 选择经过标准器械程序处理后不能彻底干燥,出现频次最高的外来医疗器械共计269件。分别随机放置在9个不同的标准器械篮筐并随机放置清洗消毒器配套的3层器械层架,对比标准器械篮筐在平放和倾斜30°,经过同一台清洗消毒器、相同程序处理后的称重,间接反应干燥效果。结果 对比对照组和试验组重量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492,P<0.05)。结论 将标准器械篮筐进行一定角度倾斜其干燥效果优于传统的器械篮筐平放方式。
目的 在外来器械风险管理中引入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方法,对外来器械进行风险管控,保障外来器械的使用安全。方法 消毒供应中心(CSSD)根据FMEA管理方法,剖析外来器械在CSSD处理中的主要失效模式,计算风险系数,对高风险系数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制订并落实改进措施。比较清洗合格率、干燥合格率、湿包率和主要失效模式风险系数值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清洗合格率以及干燥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湿包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先失效模式6项指标比较,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MEA风险管理方法能有效指引外来器械在CSSD再处理工作,降低使用风险。
目的 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前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变化趋势,为更好地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2021年同期某三甲医院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医院感染监测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前后患者医院感染率、例次感染率、多重耐药例次感染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导尿管千日感染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使用率、送检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病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影响,医疗机构各层均强化了防范措施,各项防控措施落实,能够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和抗菌药物使用。
目的 探究根因分析法和品管圈联合管理在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调查2020年某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结合医院实际将根因分析法和品管圈管理应用于感染管理中,分析管理工作的不足及根本原因,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对干预前后医院细菌分布、医院感染率以及手卫生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前收集到多重耐药菌感染菌株65株,干预后总菌株数量下降,为32株。干预前后多重耐药菌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96,P>0.05)。2020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的患者1 260例,医院感染率为4.44%,2021年住院患者共计1 375例,医院感染率为2.11%,2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穿脱防护用具前后、脱手套后和接触无菌物前手卫生依从性均上升,干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根因分析法和品管圈联合管理能够降低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