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含氯消毒剂对人冠状病毒的灭活效果,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污染消毒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法,观察含氯消毒剂对人冠状病毒HCoV-229E的灭活效果。结果 常温条件下应用含有效氯1 000、750和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对悬液内的人冠状病毒HCoV-229E分别作用10、20和30 min,能完全灭活该病毒;用有效氯含量≤250 mg/L的含氯消毒剂作用30 min,则不能完全灭活该病毒。结论 含氯消毒剂可有效灭活人冠状病毒,但需要确保有效浓度和作用时间。
目的 研究纳米铂消毒液对水果防腐保鲜效果及抑菌效果,为水果保鲜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生长速率法、浸泡法和果体打孔试验,检测纳米铂消毒液抑菌活性及水果保鲜效果。结果 5.0 μg/mL纳米铂消毒液对意大利青霉菌和葡萄座腔菌体外抑菌率为100%。2.5 μg/mL纳米铂消毒液体内打孔可延长柑橘保鲜时间2 d,延长猕猴桃保鲜时间3 d。5.0 μg/mL纳米铂消毒液浸泡处理柑橘和猕猴桃,可保持10 d不发生腐败。结论 该纳米铂消毒液具有较好的水果内部和表面抗菌作用,对水果腐败真菌的抑菌作用良好。
目的 研究不同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消毒剂抗性及筛选相关基因。方法 采用基因检测技术和定量杀菌试验方法,检测不同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见消毒剂抗性及相关基因。结果 在常温下75%乙醇、2 000 mg/L季铵盐、5 000 mg/L聚六亚甲基双胍分别作用1 min,对悬液内不同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平均杀灭对数值均>5.00。有效氯1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对悬液内4株临床分离株(编号Y7、Y19、Y24、Y13)作用3 min,平均杀灭对数值均>5.00。3 000 mg/L三氯羟基二苯醚对4株临床分离株(编号Y7、Y19、Y24、Y13)作用3 min,平均杀灭对数值均 <5.00。3株医院感染临床分离株(编号Y7、Y19、Y24)检出耐药基因ermA、TetM、mecA、acc-aph和耐消毒剂基因qacA。结论 食源性和医院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低效消毒剂抗性存在差异,部分医院感染临床分离株检出耐药基因和耐消毒剂基因。
目的 测定国内外不同品牌的过氧乙酸消毒液在不同使用条件下的含量变化,为过氧乙酸连续使用稳定性提供参考。方法 测定9种品牌过氧乙酸消毒液在一次开瓶、每日开瓶1 h、每日稀释或每日内镜机器洗消后的稳定性;取3种稳定性较好的过氧乙酸消毒剂,测定延长使用至28 d的过氧乙酸含量。结果 在过氧乙酸消毒液一次开瓶、每日开瓶1 h和每日稀释后,9个品牌中的消毒液中有2~3种品牌的过氧乙酸浓度降至1.00 g/L以下。在每日内镜机器洗消后,过氧乙酸的下降率高于其他的使用方式。稳定性较好的过氧乙酸消毒液在使用至28 d后,过氧乙酸含量依然>1.50 g/L。结论 内镜机器洗消对过氧乙酸的浓度影响最大,更适合用于评估过氧乙酸连续使用后的稳定性。不同品牌过氧乙酸消毒液稳定性差异较大,部分品牌在连续使用后无法保持合格的过氧乙酸有效浓度。
目的 观察ATP生物荧光检测法在奶牛场地面消毒效果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ATP生物荧光检测法对奶牛场地面25个位点的消毒效果进行评价,并与细菌定量检测法作平行比较。结果 用细菌定量检测法检测,消毒前的奶牛场地面细菌总数在1.73×104~3.33×106 cfu/100 cm2,消毒后检出细菌总数为0.65×104~9.29×105 cfu/100 cm2,平均消除率为74.56%。用ATP生物荧光检测法检测消毒前的奶牛场地面RLU值为(349~7 764)/100 cm2,消毒后检出RLU值为(107~4 277)/100 cm2,平均消除率为61.07%。25个检测位点中,使用细菌定量检测法检出消毒合格率为72.0%,ATP生物荧光检测法检出消毒合格率为68.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i }^{2}}$=0.095,P=0.758),检测位点消毒合格评价一致率为80%。结论 ATP生物荧光检测法与细菌定量检测法的检测结果基本接近,但前者更为快捷和高效。
目的 建立逆转录多酶恒温扩增试纸条法(RT-MIRA-LFD),用于快速检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方法 依据SARS-CoV-2开放阅读框(ORF1ab)基因和核壳蛋白(N)基因序列设计RT-MIRA反应引物;筛选RT-MIRA-LF反应的最佳引物和探针;评价RT-MIRA-LF检测 SARS-CoV-2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符合率和阴性预测值等诊断效能。结果 建立的RT-MIRA-LFD方法检测SARS-CoV-2核酸特异性良好,与其他类型的病毒均无交叉反应。该方法检测ORF1ab基因和N基因的最低检出限均为100拷贝/μL,该方法的敏感度为90.00%,特异度为100.00%,阳性预测值均为100.00%,阴性预测值为95.24%。结论 基于RT-MIRA-LFD技术建立的检测SARS-CoV-2核酸新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诊断效能。
目的 了解浙江省内医院对消毒员的管理现状,结合某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改进消毒员管理的效果评价,为提高医院消毒员管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该省87家医院消毒员的知识背景、编制性质、管理归属、教育培训及人员流失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针对调查结果改进某医院CSSD消毒管理,比较管理质量改进前后消毒监控指标变化,以及加强培训前后消毒员理论和操作水平。结果 被调查的371名消毒员学历为本科及以上仅占21.83%,非正式编制占46.90%,1年内人员流失占1.89%;55家医院消毒员归口非护理部门管理,76家医院消毒员培训及考核由护理部门负责。管理质量改进后某医院CSSD器械条码张贴错误率、器械条码漏刷率、灭菌物品湿包发生率、器械返洗率和无菌物品配送错误率等指标均达合格目标值,加强培训后的消毒员理论和操作考核得分均高于培训前。结论 医院有目标和计划性地实施对消毒员管理和培训,有助于提高消毒员能力,稳定消毒员队伍,满足医院CSSD发展需求。
目的 评估陕西省城市饮用水中挥发性氯化消毒副产物的健康风险,为保障城市饮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2022年对陕西省采用氯化消毒和复合二氧化氯消毒方式的市政供水工程进行监测,参照GB5749—20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挥发性氯化消毒副产物三氯甲烷(TCM)、二氯一溴甲烷(BDCM)、一氯二溴甲烷(DBCM)和三溴甲烷(TBM)4项指标浓度进行达标评价,采用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城市地区成人经饮水途径暴露于4种消毒副产物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 2020—2022年共监测水样3 662份,TCM达标率为99.37%,其余指标BDCM、DBCM和TBM均达标。4种消毒副产物的非致癌健康风险水平从大到小依次TBM>TCM>BDCM>DBCM。3种消毒副产物的致癌风险水平为BDCM>TBM>DBCM;不同指标浓度、非致癌和致癌健康风险水平在不同消毒方式、水期、水样、水源类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陕西省城市饮用水中挥发性氯化消毒副产物的非致癌性健康风险尚在可接受水平,应重点关注BDCM、DBCM和TBM暴露的致癌健康风险,以保障城市饮水安全。
目的 观察消毒剂不同施药量对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终末消毒效果,以科学指导终末消毒。方法 采用现场采样和细菌定量检测法,检测和评价气溶胶喷雾消毒剂和常量喷雾消毒剂不同施药量对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现场的终末消毒效果。结果 使用30 g/L过氧化氢分别按10、20和30 mL/m3施药量进行超低容量喷雾,作用30 min对室内空气自然菌有效杀灭率和消毒合格率均为100.0%。相同方法对物体表面自然菌杀灭率为66.7%~73.3%,消毒合格率为33.3%~66.7%;对物体表面指示菌消毒合格率均为0.0%,杀灭率仅为20.0%~55.0%。使用含有效氯1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不同施药量常量喷雾消毒,作用30 min,施药量在100~300 mL/m2,对物体表面污染的指示菌消毒合格率均为100.0%。结论 使用30 g/L过氧化氢气溶胶喷雾进行空气消毒时,10~30 mL/m3的施药量基本有效,但对物体表面消毒效果不合格;使用含有效氯1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常量喷雾,剂量为100 mL/m2可对物体表面进行有效消毒。
目的 了解广州市医疗机构的消毒质量状况,以加强医院消毒管理。方法 通过现场采样和检测方法,对该市各级医疗机构重点部门消毒质量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 连续10年共监测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不同对象样品92 947件,消毒质量总合格率 93.22%。在10项监测项目中,医务人员手、紫外线灯、污水和医疗用水的合格率较低。不同年份消毒质量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hi }^{2}}$=361.88,P<0.001),其中2019年最高(96.53%),2014年最低(91.12%)。不同监测项目的消毒质量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i }^{2}}$=4385.29,P<0.001),其中污水的合格率最低(76.04%)。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消毒质量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i }^{2}}$=436.82,P<0.001),市、区、县三级医疗机构消毒质量合格率分别为94.59%、95.29%和93.35%;诊所及卫生院的合格率90.90%。结论 广州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总合格率超过90%,但存在薄弱环节,应加强医疗机构全面管理,以提高整体消毒管理水平。
目的 调查口腔诊疗机构消毒灭菌质量,分析感染防控措施风险点,为医院感染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采样检测的方法,对北京市某城区13家二级及以上口腔诊疗机构消毒质量情况进行调查与监测。结果 被调查的口腔诊疗机构中,有69.2%因空间受限导致诊区布局不合理。全部机构消毒制度健全,诊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情况基本良好,个别机构存在消毒不到位的情况。被调查口腔诊疗机构的室内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质量合格率均为100%;但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相对较低,为87.5%。结论 北京某城区口腔诊疗机构消毒灭菌情况总体较好,但少数机构诊区布局不合理,应加强法规化管理和改善消毒灭菌薄弱环节。
目的 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背景下医院感染控制有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其研究进展及热点,并预测未来研究方向。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2020年后的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 6.1软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对关键词、发文机构、发文作者等信息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610篇文献,相关论文量呈上升趋势;发文机构主要以各大医疗机构为主,机构间已形成较为紧密的地域间合作模式,但作者间合作较为分散;研究热点是预防与医院管理。结论 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中的医院感染问题,需要采用新的管理模式,首要环节为核酸检测,同时辅以其他预防手段共同完成防控工作。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医院感染特点,为有效防控耐药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某医院住院患者分离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特点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该医院连续5年从患者送检标本中共分离耐药性大肠埃希菌3 599株,其中产ESBLs菌株820株,检出率为22.78%。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5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尚比较敏感。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医院获得感染仅占11.34%,其余均为社区获得性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主要分离自ICU和普外科患者。结论 该医院患者病原学标本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分离率较高,应加强耐药菌监测和防控。
目的 了解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患者周边环境物体表面肺炎克雷伯菌污染情况,为医院环境卫生治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入住重症监护室(ICU)中的CRKP患者基本信息,对患者周边环境物体表面肺炎克雷伯菌进行采样和分离鉴定,分析污染情况。结果 共采集周边环境样本189件,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5.82%。检出环境样本主要来自高频和中频接触物体表面,24件医务人员手卫生样本未检出该菌。行泌尿道插管和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周边环境物体表面该菌检出率明显偏高(${{\chi }^{2}}$=4.225和4.225,P=0.040)。结论 CRKP患者周边环境物体表面肺炎克雷伯菌污染与接触频次、消毒方法和患者有创性操作情况密切相关,应加强医院环境污染监测和卫生消毒。
目的 探索内源性内参在判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标本检测实验室污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取现场采样和检测方法,对某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内源性内参检出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对不同消毒方法清除内源性内参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实验室内各区域均可检出内源性内参,主要分布在移液器、门把手、试验台面、生物安全柜和核酸提取仪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采用含氯消毒剂和75%乙醇消毒湿巾擦拭消毒,均可明显降低重点区域内源性内参检出率。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应定期监测内源性内参污染,对重点区域加强清洁消毒工作,以有效避免标本污染。
目的 探讨使用传统紫外线消毒车与医用等离子体空气消毒净化器对医院发热门诊和发热监测哨点病原采样室的消毒效果,为制订防控医院高风险场所感染疾病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在紫外线消毒车或医用等离子体空气消毒净化器对发热门诊和监测哨点采样室消毒前后,采用平板暴露法检测空气中的细菌总数,评价2种消毒设备的消毒效果。结果 紫外消毒灯直接照射60 min和医用等离子体空气消毒净化器开机60 min后,室内空气细菌菌落总数均<4.0 cfu/(皿•5min),达到Ⅲ类环境卫生标准;2种方式消毒后空气细菌菌落数减少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P>0.05)。结论 医用等离子体空气消毒净化器消毒效果与紫外线消毒车相同,但可在门诊患者接受诊疗全程使用,且具有杀菌广谱、高效,操作简单等优点,适合在基层医疗机构发热门诊中推广应用。
目的 探讨医共体模式下一级医院一体化管理中消毒供应质量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医共体医院建立一体化管理“线上教育培训+线下指导帮扶”的联动模式,比较该模式实施前后器械清洗灭菌及包装质量、人员专业培训和综合服务能力评分,对质量管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采用一体化管理应用后,专科工作质量、专科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操作和综合服务能力评价均优于实施一体化管理前。结论 医共体模式下一级医院一体化管理模式可提高消毒供应工作质量,提升人员专业水平及服务能力。
目的 调查北京市医院门诊区环境表面洁净度情况,为有效防控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ATP生物荧光检测法对22家三级医院门诊区自助设备和诊室内高频接触物体表面采样。比较不同类型医院的不同物体表面洁净度合格率差异,分析门诊量与物体表面洁净度的相关性。结果 医院门诊区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总合格率为84.60%,其中诊室洁净度合格率最高(88.65%),自助售卖机和自助挂号机的合格率较低,分别为76.47%和82.23%。综合医院洁净度合格率高于专科医院(92.07% vs 79.20%)。物体表面洁净度合格的医院门诊量较大,综合医院门诊自助挂号机和专科医院门诊检验结果打印机洁净度与门诊量的关联性最强(Eta2=0.592和0.524)。结论 医院应提高门诊区卫生消毒管理水平,根据门诊量调整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消毒频次,并加大环境卫生监测力度。
目的 探讨手术器械预处理流程增加多酶清洗液浸泡对提高手术复用器械清洗质量的影响。方法 抽取1 000件手术后复用器械,按随机分组法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手术室冲洗加消毒供应科冲洗的常规预处理,试验组采用手术室冲洗加消毒供应科多酶酶液浸泡;采用目测法和ATP荧光检测法检测清洗质量,并记录2组预处理时间和器械返洗件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预处理时间短、清洗合格率高、返洗率低,表明其清洗质量优于对照组。结论 改进后的预处理流程有利于提高手术器械清洗质量,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的消毒物品采用纸塑袋包装后在规范环境中的储存时效,为复用医疗消毒物品质量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将7类共560件复用消毒物品用纸塑袋包装后按类别随机分为8组,于临床科室消毒物品储存柜内放置14、30、60、90、120、150、180和210 d,用ATP荧光检测并比较各物品的RLU值。结果 7类物品RLU值均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而递增(r值为0.782~0.869),不同消毒物品在同一储存时间下 RLU值存在明显差异(P<0.001),呼吸机管路和加湿器RLU值相对较高。结论 纸塑袋包装的可复用消毒物品在规范的储存环境存放时间宜在150 d内,应适当缩短纸塑袋包装的呼吸机管路和加湿器的存储时间。
目的 了解某医院儿科病原菌分布特征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谱,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8—2020年该院儿科临床送检标本分离的病原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分离1 20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799株,占66.4%。共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63株,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48株,各年度检出率依次为22.5%、38.3%和30.4%;检出肺炎链球菌146株,耐青霉素的菌株检出率较低;各年度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68.0%、66.7%和55.5%;未检出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革兰阳性球菌。检出流感嗜血杆菌169株,β-内酰胺酶阳性株的检出率为49.1%;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耐药严重,对头孢呋辛和头孢曲松的耐药性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43.9%和25.5%,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率低。结论 儿科临床分离病原菌分布广泛,且对抗菌药物耐药率差异性较大,应定期开展儿科细菌耐药性监测并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目的 了解某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有效防护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2014—2021年该医院医务人员发生的130例次血源性职业暴露资料。结果 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群体是护士,占67.69%;科室分布构成比排名前4位为骨科、普通外科、麻醉科和血液净化科,分别占16.15%、13.08%、11.54%和11.54%;最主要的暴露方式为锐器伤,占87.69%;手指是最常见的受伤部位,占76.15%;医生的主要暴露环节为手术操作,护士为拔出针头、处理废弃物、穿刺和注射;医生的高频暴露地点为手术室,护士为病房;职业暴露最常见的血源性病原体为HBV,其次为梅毒及HCV;发生锐器伤暴露中,能及时采取处理措施的占85.38%。 结论 针对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应加强重点部门重点人群的培训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制订和落实科学严密的防控措施,以降低职业暴露风险,保障医务人员安全。
目的 调查大型体育赛事大学生志愿者手卫生知识和行为现状,为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信效度,对292名参加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进行手卫生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志愿者手卫生知识得分为7.01±1.41,掌握情况较好的占38.01%。医学专业得分高于非医学专业(t = -4.291,P<0.05)。进行过手卫生相关培训者得分高于未进行过培训者(t= 3.624,P<0.05);分布在不同服务领域的大学生志愿者手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存在差异(F= 4.148,P<0.05)。手卫生行为中,大小便后和手明显脏时洗手的人数占比最高(93.84%),接触公共物品后洗手的人数占比最低(48.29%)。结论 大学生志愿者手卫生知识掌握情况不佳,手卫生执行情况尚可但容易忽视关键环节,在大型赛事期间应重视对此类群体卫生培训,并督促其手卫生规范执行。
目的 探讨基于手术室感染危险因素干预的护理管理模式对泌尿肿瘤手术室感染的预防效果,为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及预防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4月—2022年4月将某医院泌尿肿瘤手术室行治疗的10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实施基于手术室感染危险因素护理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2组手术前后手术室空气质量、患者感染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术前10 min、手术开始后10 min和手术结束时,观察组手术室空气细菌菌落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医护人员手卫生、手术室物体表面和空气质量不合格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85% vs 12.96%;${{\chi }^{2}}$=4.860,P=0.028);观察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8.15% vs 85.19%;${{\chi }^{2}}$=5.939,P=0.015)。结论 风险因素管理护理能有效降低泌尿肿瘤手术室感染危险,提升护理满意度。
目的 了解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采样点感染控制情况。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对16区166个采样点进行调查,内容包括采样点选址布局、个人防护、消毒措施和医疗废物转运措施等。结果 98.19%采样点的场地独立,96.99%采样点的通风良好;排队通道以1~2个为主,采样窗口以1~2个为主。有49.40%的采样点个人防护用品脱卸区与采样区相邻。采样人员主要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和穿医用防护服和防护面屏,均能保持物体表面和空气日常消毒,采样人员手卫生为“一人一消毒”。结论 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采样点在选址、个人防护、消毒等措施落实较好,感染控制措施到位。
目的 了解某医院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呼吸道标本中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对2017—2021年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痰液或支气管分泌物送检标本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8 045例送检标本中检测出病原菌3 294株,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分别占68.18%、6.86%和24.95%。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复合醋酸钙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肺炎克雷伯菌对妥布霉素耐药率最低,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 该院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病原菌为主,各病原菌具有不同的耐药特点,临床应加强和重视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合理选择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