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4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15
  

  • 全选
    |
    实验研究
  • 魏兰芬, 潘协商, 林洁, 谢中艺, 蔡冉, 许激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1): 1-3.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幽门螺杆菌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方法,并测定其对常用消毒因子的抗力。方法 以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方法为基础,建立幽门螺杆菌杀灭试验方法并观察其对常用消毒剂的抗力。结果 用含8%新生牛血清的布氏琼脂为培养基,采用涂抹接种法、微需氧条件培养,适用于幽门螺杆菌的活菌计数培养。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对次氯酸钠、碘伏、葡萄糖酸氯己定和季铵盐等常用消毒剂的抗力略低于大肠埃希菌标准株。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幽门螺杆菌悬液定量杀灭试验条件可用于常用消毒因子杀灭该细菌的效果评价方法。

  • 闫静欣, 党芸, 甘露, 帅婷, 薛姝蕊, 李彩云, 李秀娥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1): 4-6.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过氧化氢每日消毒对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DUWL)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效果。方法 通过现场采样和细菌定量检测方法,对某三甲口腔专科医院牙体牙髓科用过氧化氢每日消毒DUWL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未经消毒的对照组诊疗用水中细菌总数为1×104 cfu/mL。采用浓度为30 g/L过氧化氢每日对DUWL进行消毒处理后,三用枪、高速手机和漱口水的水样卫生质量平均合格率分别为80.2%、83.3%和87.5%。结论 每日坚持用过氧化氢对DUWL进行消毒,可以有效降低口腔治疗用水中细菌数,提高水质合格率。

  • 丁年平, 庄萍华, 徐国洋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1): 7-9.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消毒相关性能,为实际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模拟现场消毒试验和仪器检测方法,对某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室内空气净化和消毒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该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在最高档状态下运行60 min,对10 m3试验舱空气中白色葡萄球菌杀灭率均>99.90%;置于80 m3密闭房间内运行120 min,对空气中自然菌清除率均>90%。净化后空气中浮游菌浓度为109 cfu/m3,直径 ≥0.5 μm悬浮粒子浓度平均值95%置信度上限为1 316 511 粒/m3结论 该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对密闭性室内空气具有一定的消毒净化效果。

  • 黄燕, 李秋香, 赵权, 黄士新, 宋洪友, 顾欣, 陈兆国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1): 10-12.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一种微酸性次氯酸消毒剂的毒性。方法 采用动物毒性试验方法,对某微酸性次氯酸消毒剂毒性进行评价。结果 该微酸性次氯酸消毒剂原液有效氯含量为550 mg/L。该消毒剂原液对小鼠的急性经口毒性LD50值>5 000 mg/(kg·bw);对小鼠的急性吸入毒性LC50值>10 000 mg/m3。该消毒剂原液对豚鼠的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刺激性指数为0;对家兔眼黏膜和阴道黏膜均为极轻刺激性。该消毒剂原液对豚鼠的皮肤变态反应为未见皮肤出现变态反应。结论 该微酸性次氯酸消毒剂安全性良好,对黏膜有极轻微刺激作用,属于实际无毒物质。

  • 林曼婷, 苏裕心, 巩爱华, 申仲翔, 陈睿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1): 13-15.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内镜再处理过程中常用的过氧乙酸消毒剂对生物膜的去除效果。方法 使用铜绿假单胞菌和聚四氟乙烯管腔,培养5 d以制备生物膜。其后用不同浓度的过氧乙酸溶液冲洗生物膜5、10、30和60 min,观察其对生物膜的去除效果。结果 仅2 000 mg/L过氧乙酸溶液处理生物膜60 min后,载体上细菌的杀灭对数值为3.62,其他平均杀灭对数值均< 3.00。结论 过氧乙酸消毒液无法充分去除聚四氟乙烯管腔内的生物膜,当生物膜在内镜内积聚时,未清洗直接用过氧乙酸处理会导致消毒失败。

  • 万分龙, 郑苗, 曹万荣, 杨联胜, 庄萍华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1): 16-18.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紫外线空气消毒机对黑曲霉菌的杀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气溶胶染菌和空气采样器采样检测以及电镜观察的方法,对某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杀灭黑曲霉菌的效果及其杀菌原理进行观察。结果 该紫外线空气消毒机内装UV-LED紫外线灯管,垂直1 m处紫外线辐照度值为102 μW/cm2,循环风量为350 m3/h。启动该紫外线空气消毒机作用1 h,对30 m3试验空间内空气中黑曲霉菌的杀灭率为99.29%。该紫外线空气消毒机的杀灭效果与作用时间和循环风量呈正相关性。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经该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消毒处理后的黑曲霉菌丝体和孢子结构均遭到显著破坏。结论 该紫外线空气消毒机对空气中黑曲霉菌具有一定杀灭效果,主要通过破坏黑曲霉菌细胞微观结构导致其死亡。

  • 应用研究
  • 韩杰, 沙斯烁, 窦怀闯, 魏秋华, 雷苏文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1): 19-22.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我国消毒领域的标准物质种类及使用情况,为今后标准物质的合理使用及完善扩充提供参考及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星调查方法,对国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第三方检验机构等涉及消毒领域单位的标准物质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涉及26个省市124家单位,有效问卷180份,其中工作中使用标准物质的单位占比85.56%,认为标准物质能够满足工作及实验需求占比91.67%;消毒产品理化检验及研究中使用的标准物质种类最多,达50种,除常用硫代硫酸钠和胍类标准溶液外,其他占比20.29%。标准菌株使用种类也较多,而病毒和细胞相对使用种类较少。结论 国内消毒领域标准物质中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及相关研究所需标准物质种类较多,同时存在标准物质购买途径较少、种类少、质量无法保证等问题,建议建立消毒领域标准物质目录,由省级以上权威机构统一提供。

  • 汪水玲, 李有志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1): 23-25.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老年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和干预对策。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我医院ICU住院老年患者MDRO血流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列入分析的150例患者年龄均>70岁;MDRO感染中,鲍曼不动杆菌占61.11%。多因素分析发现,入住ICU时间较长、人工气道、留置尿管、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和抗菌药物使用等因素均为老年患者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住院时间长、多种插管留置和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等多种因素构成老年患者MDRO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应系统强化ICU老年患者感染防控措施。

  • 陈红, 陈晓君, 谭军, 陈靖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1): 26-28.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稀碘伏溶液在急诊开放性手外伤洗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医院感染监测和病原菌分离鉴定技术,观察稀碘伏溶液用于急诊开放性手外伤清洗消毒的效果,同时与低浓度过氧化氢作平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97例患者用4 500 mg/L过氧化氢生理盐水清洗消毒伤口,切口延迟愈合率为5.15%,切口感染率为2.06%。观察组297例患者分为3组,依次有97、98、100例,分别用750、500和250 mg/L有效碘的碘伏生理盐水溶液清洗消毒伤口,总体切口延迟愈合率为4.44%,切口感染率为3.07%。对照组病原学标本14例,细菌检出率为35.71%;观察组病原学标本46例,细菌检出率为36.96%。结论 用低浓度碘伏和低浓度过氧化氢洗消开放性手外伤伤口,防控切口感染的效果基本一致。

  • 林碧玉, 刘婧婷, 金凤玲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1): 29-31.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儿童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CRE)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模型,为早期筛查高危患儿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和病原菌分离鉴定方法,对某医院儿科患者CRE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构建感染风险模型。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新生儿、入住ICU、使用3代头孢构成儿童感染CRE的独立危险因素。对绘制的风险列线图进行验证,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较好,所构建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结论 本研究所构建的风险列线图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儿童CRE感染风险。

  • 齐梦影, 丁金霞, 董云亚, 汪锦芳, 李雅文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1): 32-34.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1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护理实习生医院安全氛围感知与针刺伤知信行的关系,为提高护理实习生的医疗安全意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安徽省某医院248名护理实习生展开调查。结果 护理实习生医院安全氛围平均得分为81.69分,针刺伤KAP总分为130.03分,医院安全氛围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针刺伤KAP总分、态度部分、行为部分均呈正相关(P<0.01),与知识部分无相关性。结论 护理实习生医院安全氛围感知与针刺伤KAP相关,且两者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可通过将医院安全氛围融入人性化管理中,减少护理实习生临床实习中的职业暴露。

  • 杨茂梅, 张凌云, 周成鹏, 李吉萍, 孙洪正, 石瑜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1): 35-37.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医疗机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规范内镜清洗消毒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观察方法,对昆明市27家医疗机构内镜中心(室)内镜清洗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在27家医疗机构中,6家机构设内镜中心,21家机构设内镜室;59.26%的内镜中心(室)配置超声清洗器,有44.44%的配置了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内镜无菌附件使用高效消毒剂浸泡消毒者占33.33%。结论 多数医疗机构内镜中心能按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开展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但清洗消毒设施设备配备不足,清洗消毒工作管理薄弱,需要加强监管。

  • 吴娟, 郭丝锦, 郝遥, 郭程程, 王廷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1): 38-41.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Ⅰ期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术患者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为制订术后感染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某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术后Ⅰ期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术患者160例,先行单因素分析,再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在手术时间、皮瓣缺血、皮瓣坏死、假体外漏、异物反应、高血压、预防性运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剂量、HGB、PT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时间、皮瓣缺血,皮瓣坏死/假体外漏,异物反应、预防性运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剂量是乳腺癌术后Ⅰ期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术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Nomogram 预测模型AUC=0.800,诊断价值良好。结论 乳腺癌术后Ⅰ期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术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危险因素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罗进, 张书勤, 燕速, 邢多, 施昊旻, 杨惠莲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1): 42-45.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胃癌根治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方法 通过医院感染监测和病原菌分离鉴定技术,对某医院行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及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在纳入研究的1 451例胃癌根治术患者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02例,感染率为13.9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脉管侵犯、手术时间、全胃切除和引流管数等构成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从202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135株,革兰阴性菌占54.06%,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构成比依次为8.15%、7.41%和23.70%。结论 该医院胃癌根治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较高,危险因素为高龄、脉管侵犯、较长手术时间、放置较多引流管,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 陈剑锋, 秦恒毅, 谢淑芳, 胡青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1): 46-49.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重症肺炎患者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SCCmec基因分型及其耐药性。方法 采用细菌分离鉴定技术和基因检测方法,对某医院174例MRSA感染重症肺炎患者痰液样本进行检测鉴定与分析。结果 从174份痰液标本中分离出MRSA 75株,检出率为43.10%;其中,鉴定出SCCmec Ⅱ型、SCCmec Ⅲ、SCCmec Ⅳ型、SCCmec Ⅴ型和未分型的构成比依次为37.33%、8.00%、44.00%、4.00%和6.67%。分离的MRSA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和头孢西丁全部耐药,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和替加环素等抗菌药物敏感。机械通气、意识障碍、脏器损害个数≥3个和APACHE Ⅱ评分等因素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RSA感染重症肺炎患者痰液标本中MRSA分离率高达43.10%,MRSA菌株SCCmec基因型以Ⅱ型和Ⅳ型为主,应针对危险因素提出防控措施。

  • 关宁笑, 宋科, 李漫春, 詹朦, 王俊锋, 丁丽娜, 姚卓娅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1): 50-53.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国内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现状,为规范消毒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国内期刊数据库检索收集2001—2021年国内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资料,采用Stata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9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医院室内空气质量合格率为90%,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为84%,物体表面消毒合格率为90%,紫外线灯合格率为95%,使用中消毒剂合格率为97%,压力蒸汽灭菌器合格率为98%,医院污水处理合格率为80%。结论 国内医疗机构除医务人员手卫生和医疗污水之外,其余各监测项目消毒合格率均≥90%。

  • 专家讲座
  • 班海群, 吴梨, 李陆瑶, Money Elaine, 俞云表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1): 54-57.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消毒产品与人类健康活动息息相关,消毒产品的准入需要相应法规标准和规范来确保其效果和安全性。本文旨在通过介绍美国消毒产品相关法规标准和监管体系,全面分析其消毒产品的分类、监管机构、法规标准体系、产品合规方式和数据要求,为业界产品合规和我国消毒产品监管体系和法规标准完善建立提供参考。

  • 标准指南
  • 张玉成, 沈瑾, 朱仁义, 陈昕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1): 58-60.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GB 15979—2024《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要求》规定了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的原材料卫生要求、生产过程卫生要求、产品卫生要求、包装、运输和贮存、标识要求,描述了相应的检测方法。为帮助使用者准确理解、应用本标准,本文对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 综述
  • 郭斌, 张天琦, 张亮, 蔡艳丽, 齐景伟, 胡明, 肖诚斌, 赵彬, 吴玉锋, 杨仕桥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1): 61-64.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1.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低温等离子体杀菌技术是杀菌领域一项备受关注的新技术,该技术利用等离子技术产生3类杀菌因子(带电粒子、活性物质和紫外光)破坏细菌的结构和功能。带电粒子通过静电作用可以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活性氧和活性氮可破坏外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磷脂双分子层,并在细胞内累积造成细胞代谢功能紊乱甚至失效。紫外光通过破坏遗传物质的功能实现杀菌。目前,多数研究重点关注3类杀菌因子的杀菌机制,已大致区分出3类因子的杀菌原理差异。3类杀菌因子中的各种粒子的杀菌作用原理,将是下一阶的研究重点。

  • 消毒实践
  • 廖慧, 蔡丽, 苏瑞, 邱莹, 黎嘉洁, 卓映娜, 周文静, 占海浪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1): 65-67.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1.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不同清洗方法对超声乳化手术器械的清洗效果。方法 采用目测法和ATP生物荧光法,对不同清洗方法对超声乳化手术器械清洗效果。结果 目测法和ATP生物荧光法检测试验组器械的清洗合格率为分别为94.81%和91.11%,均高于对照组的81.48%和77.77%;2组器械干燥合格率比较,试验组器械干燥合格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试验组整套器械清洗时间为5.20±0.14 min,短于对照组(9.84±0.43 min),工作人员对2组不同清洗方式的满意度试验组为93.33%,对照组为46.67%,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手工清洗+管状器械清洁仪清洗超声乳化手术器械,能显著提高器械的清洗效果,缩短器械处理时间,降低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延长超声乳化手术器械的使用寿命。

  • 杨晓黎, 李莎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1): 68-70.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1.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物流机器人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3年9月—2024年3月期间,某院使用“云端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算法”的物流机器人配送外来器械,将此期间的200件外来器械作为观察组;2023年2月—2023年8月期间院内的人工方式从消毒供应中心配送的200件外来器械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器械配送时间、取货时间、运送物品完好率、运送物品核查正确率、运送物品遗漏率,统计医护人员对器械配送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配送时间、取货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每台手术巡回护士需要配送次数少于对照组,每趟配送搬运器械重量重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运送物品完好率、运送物品核查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运送物品遗漏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医护人员对器械配送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人工智能背景下在消毒供应中心应用物流机器人可以缩短配送时间,提高运输质量及满意度。

  • 感染控制
  • 刘欢, 王亚, 张清, 陈嘉莉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1): 71-72.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1.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传染病疫情期间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的必要性,以提高医护人员全员医院感染防控能力。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某医院所有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查该医院1 118名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处置知识需求人数最多,占40%。有近60%的医务人员更喜欢小型课程和视频教学形式,多数医技人员喜欢微信授课,工勤人员则更喜欢情景模拟培训方式。结论 面临严重传染病患者入住医院,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兴趣和需求增加,多数人愿意接受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培训形式则更偏爱视频和微信教学。

  • 郭洪亮, 沈延艳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1): 73-75.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1.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以戴明循环(PDCA循环)为主的持续质量改进在降低神经外科院内感染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科室感染预防控制小组,2019年初利用PDCA循环管理法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每半年进行一次查检,根据上一年运行数据进行新一轮PDCA循环管理,持续2年。最终将所有有效措施制订成标准化流程,并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利用HIS系统,调出2017—2020年4年数据进行对比。结果 对照组(2017—2018年)新发院内感染人数、新发院内感染例次数、医院感染发生率、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数明显高于观察组(2019—2020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住院日数、院外多重耐药菌检出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以PDCA循环为主的持续质量改进法可明显降低神经外科医院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经验交流
  • 刘津云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1): 76-77.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1.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包装方法在降低压力蒸汽灭菌过程中湿包率及破包率方面的效果。方法 采用3种常用的器械包装形式,即双层皱纹纸包装、双层无纺布包装、内层皱纹纸和外层无纺布结合的混搭包装,比较和评估3种包装形式的湿包和破包发生情况。结果 混搭式包装法的湿包发生率仅为2.17‰,低于双层无纺布的湿包发生率13.02‰(P< 0.05);混搭式包装法的破包发生率仅为1.08‰,低于双层皱纹纸的破包发生率6.51‰(P< 0.05)。结论 采用内层皱纹纸和外层无纺布混搭式包装能够降低灭菌过程中的湿包发生率及破包率,总体效果优于双层皱纹纸和双层无纺布包装。

  • 龚嫒媛, 程军平, 张芸, 钮武平, 张建平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1): 78-80.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1.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定点医院终末消毒的效果,为疫源地终末消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定点医院隔离病区的空气采取喷雾消毒方法,物体表面采取喷洒消毒方法或擦拭消毒方法,空调系统采取清洁、浸泡和喷雾消毒方法。空气消毒效果采用自然菌沉降法评价,物体表面消毒效果采用载体定量杀菌试验方法评价。结果 空气自然菌监测合格,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其平均杀灭率≥99.99%,且杀灭率≥99.9%的样本数为100%。空调系统微生物监测结果均合格,结论 定点医院隔离病区终末消毒后,空气、物体表面及空调系统消毒效果均达到评价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