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4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06-15
  

  • 全选
    |
    实验研究
  • 王妍彦, 张宝莹, 张流波, 沈瑾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01-403.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一种光催化消毒机在试验条件下对气雾室内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空气消毒模拟现场试验和载体定量杀灭试验方法,观察某光催化消毒机对气雾室空气、布片及平板载体的消毒效果;采用平板染菌比较各组菌落数方法,探索空气中是否有消毒因子产生。结果 该光催化消毒机主要消毒因子为二氧化钛,并辅以铑和银等金属作为光催化剂,在宽光谱紫外线照射和循环风条件下,作用30 min对空气中白色葡萄球菌杀灭率达99.90%以上。提高循环风量,作用2 h对布片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灭率为38.36%,未达到消毒效果;作用4、6和8 h对平板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灭率分别为93.17%、95.36%和97.06%。结论 该光催化消毒机对气雾室内空气有较好的消毒效果,消毒效率与循环风量正相关。

  • 李婷, 孙思佳, 刘瑞娜, 葛媛媛, 蔡云虹, Nadine Gallitschke, 刘红强, 李凌, 李凯威, 刘吉泉, 姚粟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04-407.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改良卵磷脂肉汤(MLB)方法在抗菌洗手液细菌检测中的实用性。方法 采用202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指导原则中定性方法验证原则,验证MLB方法在抗菌洗手液大肠菌群和溶血性链球菌检验中专属性、检测限和耐用性参数,并与GB 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等效性比较。结果 MLB方法的专属性和耐用性良好。该方法检测抗菌洗手液中的大肠菌群和溶血性链球菌代表菌株的50%阳性标本检出限(LOD50)分别为1.76和17.44 cfu/g。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其检测灵敏度显著优于标准方法(P<0.05)。结论 MLB方法与标准方法具有等效性,可应用于抗(抑)菌洗手液细菌检测。

  • 杨雪峰, 袁华玲, 陈李, 杨瑾, 吴磊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08-409.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某等离子体消毒模块对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为实际消毒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模拟现场消毒试验方法,用某等离子体消毒模块对物体表面消毒效果进行实验观察。结果 用该等离子体发生器模块,距离物体表面垂直高度1.5 cm照射作用10 min,对物体表面污染的白念珠菌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平均杀灭对数值分别为2.28和1.90;照射消毒2 min,对物体表面上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平均杀灭对数值均>3.00。结论 该等离子体发生器模块近距离照射物体表面,对细菌繁殖体具有较好的杀灭效果,对真菌和细菌芽孢的杀灭效果较差。

  • 栾同青, 张萌萌, 郝建新, 刘兴翠, 张小涵, 郝树彬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10-412.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一种生物指示物无菌试验的快速检测系统及其适用性。 方法 通过检测器和培养瓶快速检测系统,验证该生物指标快速检测系统的专属性和可行性。结果 该快速检测系统的试验周期确定为45 h;经专属性验证表明培养瓶具有无菌性和促生长性。经检测限验证,快速检测系统的检测时间为18.8 h,检出率为75%;而常规方法的检测时间为27.4 h,检出率为43%。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生物指示物快速检测系统,相对于常规方法,提高了检验速度和检出率。

  • 李艳红, 唐小雪, 张亮亮, 张现兰, 葛海哲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13-414.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3类单链季铵盐对白念珠菌的持续抗菌效果,为筛选抗菌产品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载体持续抗菌试验方法,对溴型、氯型和碳酸型3类季铵盐持续抗菌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溴型、氯型和碳酸型季铵盐均用活性物浓度为2 000 mg/L,对载体上白念珠菌的持续抗菌时限分别达到95、95和59 d,在抗菌有效期限内仍可保持细菌减少率≥90%。溴型和氯型季铵盐抗菌效果持续时间明显长于碳酸型季铵盐。结论 3类季铵盐均具有较好的持续抗菌作用,溴型和氯型季铵盐的持续抗菌效果更长。

  • 王佳奇, 苏冠民, 李涛, 梁辰, 张剑, 张流波, 祖伟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15-418.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一种敷料型压力蒸汽灭菌测试包与不同长度及孔径的模拟管腔灭菌检测效果的一致性。方法 采用内置5类化学卡的4种规格管腔(长度0.5~2.0 m、内径4~6 mm)模拟管腔医疗器械,并与敷料型灭菌化学测试包同时进行B1(低大气压)、B2(跨大气压)和B3(高大气压)循环的成功试验和失败试验,测试结果利用SPSS软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低大气压灭菌循环和跨大气压灭菌循环中,长度0.5~1.0 m、内径4~6 mm模拟管腔与敷料型灭菌化学测试包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8~1.0。高大气压循环中,长度0.5~2.0 m、内径4~6 mm 模拟管腔与敷料型灭菌化学测试包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均为1.0。结论 在试验设定参数下,低大气压循环或跨大气压循环中,长度0.5~1.0 m、内径4~6 mm模拟管腔与敷料型灭菌化学测试包的测试结果一致性较好;在高大气压循环中,长度0.5~2.0 m、内径4~6 mm模拟管腔与敷料型灭菌化学测试包的测试结果一致性较好。

  • 张珂, 张震, 刘春艳, 夏琳琳, 袁娟, 吕晓华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19-421.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某固体稳定态二氧化氯剂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杀菌效果。方法 以氨基磺酸钠和促活化剂活化该消毒片剂,稀释至溶液中二氧化氯浓度为3~48 mg/L。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方法,在pH值为2~7环境下作用不同时间,检测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的杀菌效果。通过正交试验筛选杀灭大肠埃希菌的最优作用条件。结果 以二氧化氯浓度为24 mg/L的活化后溶液作用5 min,可完全杀灭沙门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随着二氧化氯消毒液浓度增加,或作用时间延长和溶液pH值降低,杀菌效果均可增强。结论 该固体稳定态二氧化氯消毒剂能快速杀灭食源性致病菌,其杀菌作用受浓度、作用时间和pH值等因素影响。

  • 应用研究
  • 李润华, 田靓, 谢彦昕, 庞谊, 朱仁义, 黄绿斓, 季晓帆, 范俊华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22-425.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上海市医疗机构高压氧舱医院感染风险评估体系,为正确评估高压氧舱感染控制能力以及开展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高压氧舱医院感染相关文献,结合2022年10月—2023年4月该市综合性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相关调查问卷,识别各环节风险因素,初步构建高压氧舱医院感染风险评估指标。评估指标重要性,采用德尔菲法构建风险评估体系。结果 经过3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均为100%,平均权威系数为0.893,协调系数分别为0.285、0.261和0.332。最终建立了高压氧舱医院感染风险评估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和34个二级指标。结论 本研究所构建的高压氧舱医院感染风险评估体系可用于相关领域的风险评估。

  • 刘慰, 周春燕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26-428.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制一款清洗辅助装置并观察其在达芬奇机器人内镜清洗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22年7—12月集中回收使用后的达芬奇机器人内镜181件,以7—9月使用注射器清洗的86件为对照组,10—12月使用达芬奇机器人内镜清洗辅助装置清洗的95件为观察组,比较2组内镜的清洗质量、清洗耗时和使用人员满意度。 结果 使用5倍带光源放大镜检测清洗后达芬奇内镜清洁情况,2组清洗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ATP生物荧光法检测,观察组清洗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清洗时间少于对照组(t=43.802,P<0.05),使用人员在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实用性强、可提高工作效率及使用意愿方面满意率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新型清洗辅助装置的应用不仅能明显缩短达芬奇机器人内镜的清洗时间,还能显著提高清洗质量和工作效率。

  • 王涛, 刘卫平, 漆丽, 毛欣宇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29-432.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以2021年1月—2022年12月某医院新生儿病房1 569例新生儿为调查对象。收集住院临床病历资料和血液、痰液、脐部分泌物等标本病原菌分离和鉴定结果,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查找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91%,以呼吸道为主(50.65%),其次为泌尿道感染。77例医院感染患儿中共检出85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0.2%),其中大肠埃希菌占比最高(47.05%);革兰阳性菌中溶血葡萄球菌占比最高(9.41%)。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胎龄< 37周、基础疾病≥3种、住院时间≥7 d、羊水污染、机械通气和喂养不耐受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新生儿院内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较为常见,应针对高危因素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 李春阳, 吴宇啸, 孙娜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33-435.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桐乡市2019—2022年县镇两级医院消毒质量状况,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消毒和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该市10家县镇级医院,按照GB 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实施现场采样,检测并分析两级医院不同监测项目的消毒质量。结果 2019—2022年共采集样品664份,总合格率为93.98%,各年份合格率依次为91.91%、99.26%、95.38%和9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82,P<0.05)。县级医院消毒质量合格率高于镇级医院(97.60% vs 91.13%;$x^2$=12.110, P<0.05)。监测项目中,使用中消毒液和灭菌器灭菌效果合格率最高,均为100.00%;其次为医护人员手卫生、室内空气、医院污水和物体表面消毒效果,合格率均>97.00%;合格率最低为诊疗用水,仅为80.00%。镇级医院无菌物品和诊疗用水合格率均<73.00%,明显低于县级医院($x^2$=4.438和5.198,P<0.05)。结论 桐乡市县镇两级医院消毒质量合格率整体较高,但仍存在薄弱环节,县级医院仍需提高无菌物品和诊疗用水消毒管理水平。

  • 王蔚莎, 叶龙, 张妮, 胡雪姣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36-439.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分析某医院临床送检标本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检出情况及其相关临床特征,为合理用药和防控CRKP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12—2023年该医院各临床科室患者临床标本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资料;比较不同来源、不同科室和不同类型患者CRKP检出情况,并分析病原菌耐药性变化。结果 非血流感染组CRKP检出率高于血流感染组(11.2% vs 7.9%;$x^2$ =11.534,P=0.001);血液、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尿液和脑脊液的CRKP检出率随年份变化呈总体上升趋势(P<0.05)。ICU的CRKP检出率高于非ICU(16.1% vs 8.9%;$x^2$ =100.564,P<0.001);成年组和老年组CRKP检出率呈总体上升趋势(Z=10.105和12.107,P<0.05),新生儿组则呈下降趋势(Z=-2.099,P=0.036)。CRKP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唑啉、厄他培南和氨苄西林/舒巴坦呈高耐药,耐药率均>95%。结论 医院应加强对重要类型标本、重点病区和特殊人群的有效监测,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 曹小琴, 范珊红, 许文, 戈伟, 马黎黎, 王逸, 靳亚飞, 李怡霏, 李颖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40-443.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脑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为干预和防控脑手术后颅内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以某医院脑肿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颅内感染风险预测模型,评估风险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度和效能。结果 该医院脑肿瘤术后患者颅内感染发生率为9.01%,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长≥4 h、脑室引流时长≥4 d和入ICU 等因素为脑肿瘤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脑肿瘤术后患者颅内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拟合度良好,总体准确率为92.96%;其预测效能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4(95%CI值为0.759~0.928),灵敏度为0.75,特异度为0.83。结论 脑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较高,建立的颅内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总体辨别能力较好,具有良好辅助诊断价值。

  • 专题报告
  • 孙蓓, 户义, 赵建军, 刘瑞佳, 李金华, 孟超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44-446.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设施设备已超出使用年限,无法达到相应等级防护要求,亟待改造或重建。实验室拆除过程存在较大的病原微生物污染及扩散风险,必须进行严格管理。本文分析了实验室消毒拆除过程的主要风险点,提出了风险预防和控制措施,为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拆除工程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 综述
  • 胡露, 彭利红, 杨柳, 姚丽, 向海鸥, 王海燕, 马久红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47-451.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支气管镜作为辅助呼吸道疾病治疗及诊断的可复用医疗器械,精密程度高,结构复杂,对其清洗、消毒、存储及保养具有挑战性。随着支气管镜相关医院感染事件发生增多,相关防控工作需要被更加重视。本文对目前国内外支气管镜医院感染现状进行综述,分析了相关感染风险因素,并从支气管镜清洗消毒流程、干燥过程及存储方式、定期维修和保养计划、微生物监测、标准预防、流程与质量管理、感染控制策略7个方面总结并提出了相关感染防控措施补充建议,为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结合科室仪器设备和环境设施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最适宜的支气管镜防控管理措施及手段提供参考依据。

  • 牟忠德, 刘盼苗, 顾汉文, 韩伟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52-456.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辐射中心波长为222 nm的准分子紫外消毒光源因其安全、起效快等特点而备受关注。然而,国内对222 nm准分子紫外消毒光源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详细作用机制的了解也不深入。本文以222 nm准分子紫外消毒光源为主题,介绍了其基本原理,并梳理了其研究脉络,详细叙述了该种光源的研究现状,分析讨论了应用场景和实用性前景,以期对222 nm准分子紫外消毒光源有整体系统性认识,促进其在消毒领域的应用进程。

  • 消毒实践
  • 展瑞汶, 沈月华, 郑荣裕, 羌虹, 徐建文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57-459.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与信息追溯系统结合在复用口腔科器械再处理流程中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循证和头脑风暴方法,评估失效模式的风险程度(RPN),筛出器械再处理中各类信息,建立信息追溯系统,评价其应用效果。结果 实施干预措施前,再处理器械包2 070个,错误率为17.10%。实施建立每件器械独立信息追溯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再处理流程闭环管理措施后,再处理器械包2 678个,错误率为0.60%,明显低于干预前($x^2$=442.580,P<0.05)。结论 FMEA管理模式可帮助识别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危险,信息追溯系统能更有效准确地记录再处理操作数据。

  • 张晓, 李玲, 谭善娟, 李静雯, 徐钰雯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60-462.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某医院医务人员对于消毒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际操作水平,评估其消毒技术能力,为开展针对性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与环境卫生学监测的方法,对某三级医院的消毒技术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160份,调查有效率为86.88%。消毒知识总体知晓率为88.09%,其中管理要求、基本原则、消毒与灭菌方法和效果监测4个维度的知晓率分别为92.37%、85.32%、90.79%和83.88%,消毒效果监测知识的知晓率较低;不同人员分布特征医务人员的消毒知识知晓率存在差异(P<0.05);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内镜和治疗用水的消毒合格率分别为98.37%、97.66%、97.50%和99.38%。结论 医务人员消毒知识总体掌握较好,同时也存在薄弱环节,应针对不同年龄、工龄、职称、岗位特点制订感染控制规划,并开展针对性培训,以提升医院消毒能力。

  • 卢娟, 沈倩婧, 董韵韵, 盛坚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63-464.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2种清洗程序对达芬奇器械手臂的清洗效果,探索替代达芬奇器械专用清洗程序的方法。方法 将术后待处理的达芬奇器械手臂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采用手工清洗+超声机清洗+器械清洗程序,对照组采用手工清洗+超声机清洗+达芬奇器械专用清洗程序。分别采用目测法、Wash-Checks清洗检测卡检测和ATP生物荧光法检测并评价2组器械的清洗效果。结果 采用目测法检查,试验组和对照组合格率分别为98.03%和100.00%;采用Wash-Checks清洗检测卡检测,2组合格率均为100.00%;采用ATP生物荧光法检测,试验组和对照组器械表面合格率分别为96.07%和98.07%,管腔内部合格率均为100.00%。3种方法检测2组器械合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清洗程序对达芬奇器械手臂的清洗效果均能达到清洗要求。

  • 感染控制
  • 任慧明, 施江平, 张扬, 瞿林君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65-467.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液体加温箱用于急诊剖宫产消毒液加温的效果,为预防剖宫产患者手术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在层流手术间行急诊剖宫产的1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前使用室温碘伏进行皮肤消毒,观察组术前使用在液体加温箱加温至37℃的碘伏进行皮肤消毒。比较2组患者皮肤消毒合格率、切口感染率以及术中不同时间点的体温和出血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皮肤消毒合格率和术后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消毒后和手术结束时,观察组体温高于对照组(t=7.153和7.270,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400 mL和术中体温<36℃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x^2$=5.568和21.806,P<0.05)。结论 使用液体加温箱加温碘伏至37℃,对急诊剖宫产患者进行消毒,不影响碘伏的消毒效果,还可明显减少术中热量损失,降低术中低体温和大量出血的发生率。

  • 俞旭霞, 黄凯, 黄丽萍, 戴燕萍, 朱浩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68-469.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隔离病房医务人员防护用品外表面病毒污染情况,为合理选用防护用品以及制订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提供借鉴。方法 以2022年11月20日—12月10日某医院隔离病房45名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采集其在污染区工作后的个人防护用品外表面各部位样本,检测及分析病毒核酸污染情况。 结果 共采集样本418份,检出核酸阳性样本33份,核酸阳性样本检出率为7.89%;其中,手套、鞋套和防护服大腿部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6.32%、55.26%和5.26%,其余部位无阳性检出。护士鞋套核酸阳性检出率高于医生,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隔离病房医务人员工作中应重视防护手套、鞋套和防护服腿部表面及时消毒,注意选用抗撕裂、耐磨、易处理的防护用品,以降低感染。

  • 曾志雄, 叶凤清, 周思佳, 林晓旭, 纪海燕, 李芸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70-472.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和分析深圳市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发生状况,为相关职业防护管理及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便利抽取6家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室18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174份,问卷有效率为96.7%。发生过职业暴露的护士有114名,其中针刺伤发生率最高(36.2%),其次为碰撞伤(33.9%)和口腔溃疡(23.6%)。手术室护士对职业暴露相关危险因素认知情况中等,平均得分范围为3.77~4.72。结论 深圳市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损伤发生率相对较高,对职业暴露认知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人员应强化职业防护措施培训,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 王志翔, 王南南, 陈琛, 申家莹, 李怡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73-474.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并分析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导管相关感染情况,为制订新生儿导管相关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2019—2021年NICU新生儿导管相关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分析。使用新生儿日志表和月报表收集新生儿住院日和导管使用相关数据,并对资料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 共监测住院新生儿4 858例,发生医院感染144例、149例次,感染发病率2.96%,例次感染发病率3.07%;新生儿总住院日为43 215 d,日感染发病率为3.33‰,日例次感染发病率为3.45‰;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30.56%)、胃肠道(21.53%)和血液(19.44%);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1.00‰,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发病率为2.37‰;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器械总使用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和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2 048.422、10.766和8.952,P<0.05)。结论 NICU导管相关医院感染的发生主要以低体重新生儿为主,定期科学开展新生儿目标性监测,持续性医院感染目标监测可有效、快速发现高风险因素,减少导管相关医院感染的发生。

  • 李子, 赵忠毅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75-477.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某医院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的临床分布特点,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制订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20—2021年发生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167例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和手术切口为主,占比分别为74.3%和9.6%。该院发生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入住ICU、住院天数>5 d、手术和接受管路留置治疗。结论 应做好相应预防措施,包括根据病情相应缩短住院和入住ICU时间,严格把握手术和置管等有创操作指征,及时评估管路留置的必要性,尽早拔管,以控制或降低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

  • 经验交流
  • 张要锋, 齐振文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78-480.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消毒过程消毒剂对消毒作业人员的危害,从职业健康角度提出合理的消毒方案及个人防护用品配备措施。方法 依据国内外相关标准,通过理论分析和资料查阅,分析消毒人员在对某面积100 m2、高度3 m的病家进行终末消毒过程中可能接触的消毒剂浓度,评价人体潜在损害,并提出个人防护措施建议。结果 空气消毒过程中病家内过氧化氢、二氧化氯或过氧乙酸的空间浓度分别为600、10和100 mg/m3,8 h加权接触浓度分别为31.5、0.52和5.20 mg/m3,危害指数分别为400、33.3和83.3。物体表面消毒时,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过氧乙酸或过氧化氢的空间浓度分别为33.3、16.7、166.5和999 mg/m3,8 h加权接触浓度分别为1.39、0.6、6.95和41.63 mg/m3;除含氯消毒剂外,其余3种消毒剂的危害指数分别为55.7、138.8和666。结论 空气消毒时,尽量选择危害指数较低的二氧化氯消毒剂;物体表面消毒时,尽量选择二氧化氯消毒剂和暂无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含氯消毒剂;采用高流量消毒器械进行消毒作业,从而减少作业时间,并按照GB/T 18664—2002要求,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以降低作业人员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