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预警模型构建

管骅, 周宏珍, 宋慧娟, 秦岚, 罗伟香, 何巧霞

中国消毒学杂志 ›› 2025, Vol. 42 ›› Issue (4) : 261-265.

PDF(1492 KB)
PDF(1492 KB)
中国消毒学杂志 ›› 2025, Vol. 42 ›› Issue (4) : 261-265. DOI: 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4.008
应用研究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预警模型构建

作者信息 +

Pathogenic bacteria distribution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nd construction of warning model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建立预警模型。 方法 纳入2023年10月—2024年3月期间某医院收治的264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CRBSI分为CRBSI组(n=26)和非CRBSI组(n=238),对CRBSI组的病原菌进行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CR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据此构建列线图模型。 结果 本研究中CRBSI的发生率为9.85%。在CRBSI组中,共检出41株病原菌,其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0.97%),主要病原菌包括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置管时间≥7 d、住院时间≥7 d、糖尿病史、穿刺部位皮肤水肿、使用抗菌药物和白蛋白水平≥35 g/L为CR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列线图模型的AUC为0.916 (95% CI 0.849 ~ 0.982),灵敏度为93.75%,特异度为83.71%。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预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发生CRBSI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为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并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s causing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CRBSI) in patients undergoing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nd to construct a warning model. Methods A total of 264 patients undergoing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23 to March 2024 were included as the study o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a CRBSI group (n=26) and a non-CRBSI group (n=238) based on whether they occurred CRBSI.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in the CRBSI group were analyzed.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the occurrence of CRBSI were screened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a nomogram model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se risk factor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CRBSI in this study was 9.85%. A total of 41 strain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isolated in the CRBSI group, and most of them were Gram-negative bacteria (60.97%), including Klebsiella pneumoniae and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60 years, catheter retention≥7 days, hospital stay≥7 days, history of diabetes, skin edema at puncture site, use of antibiotics, and albumin level≥35 g/L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CRBSI. ROC curve analysis showed that AUC of the nomogram model was 0.916 (95% CI: 0.849~0.982), with a sensitivity of 93.75% and a specificity of 83.71%. Conclusion The constructed nomogram model in this study has high accuracy in predicting the occurrence of CRBSI in patients undergoing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providing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high-risk patients and taking preventive measures.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 介入治疗 /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 病原菌 / 预警模型

Key words

intracranial aneurysm /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 pathogenic bacteria / warning model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管骅 , 周宏珍 , 宋慧娟 , 秦岚 , 罗伟香 , 何巧霞.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预警模型构建[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4): 261-265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4.008
GUAN Hua , ZHOU Hong-zhen , SONG Hui-juan , QIN Lan , LUO Wei-xiang , HE Qiao-xia. Pathogenic bacteria distribution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nd construction of warning model[J]. CHINESE JOURNAL OF DISINFECTION, 2025, 42(4): 261-265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4.008
颅内动脉瘤,即脑内动脉壁局部薄弱或扩张形成的病变,若未及时进行干预,可能引发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致命并发症[1]。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已成为一种广泛采用且有效的治疗策略。然而,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作为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患者健康构成显著威胁[2-3]。CRBSI的发生不仅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长、增加医疗成本,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因此,精确掌握CRBSI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并构建有效的预警模型,对临床实践具有重大意义。CRBSI的发生通常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如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导管留置时间及导管类型等[5]。但针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CRBSI风险因素的研究相对匮乏,且缺乏有效的早期预警机制。因此,构建针对该特定人群的CRBSI风险预测模型,将有助于临床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及时实施干预措施,以降低CRBSI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64例接受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CRBSI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并基于风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某院收治的264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23年10月—2024年3月,根据其是否发生CRSBI分为CRSBI组(n=26)和非CRSBI组(n=238),2组患者性别、有无导管植入史、置管部位、合并癌症等基础资料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已获该医院机构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知情同意。纳入标准:(1)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并在该院接受介入治疗;(2)年龄>18岁,性别不限;(3)首次确诊,既往无颅脑手术史;(4)病历资料完整,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有脑动脉夹层、脑卒中等其他脑血管疾病者;(2)患有凝血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多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3)研究中途退出的患者。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癌症)、过敏史、导管植入史、置管部位及天数、导管类型、住院时长、穿刺部位皮肤有无水肿、穿刺次数、入院次数、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药的使用情况,以及白蛋白和血红蛋白的水平等。根据纳入病患是否发生CBRSI感染将其分为CRBSI组和非CRBSI组。CRBSI诊断标准参照2001年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6]:患者出现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寒战、穿刺点红肿或脓性分泌物;血培养结果显示导管内血液与外周血培养分离出相同病原菌,且导管内血培养阳性时间早于外周血或菌落数量显著增加,导管插入部位出现感染迹象并分离出相同病原菌,并且排除了其他潜在的感染源。

1.2.2 病原菌检测方法

对于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症状的患者,应取静脉导管尖端材料作为病原学标本,由医院检验科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7]中的方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细菌鉴定,以明确感染来源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处理和分析均使用SPSS 20.0软件完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发生CRBSI的潜在风险因素,并据此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RBSI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264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其中26例发生CRBSI,发生率为9.85%。共检出4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5株,占60.98%,以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见表1
表1 CRBSI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
病原菌 株数 构成比(%)
革兰阴性菌 25 60.97
肺炎克雷伯菌 9 21.95
鲍曼不动杆菌 6 14.63
大肠埃希菌 5 12.19
铜绿假单胞菌 3 7.32
其他 2 4.88
革兰阳性菌 13 31.71
金黄色葡萄球菌 6 14.63
肺炎链球菌 4 9.76
肠球菌属 2 4.88
其他 1 2.44
真菌 3 7.32
合计 41 100.00

2.2 单因素分析结果

CRBSI组年龄≥60岁、伴有糖尿病、置管天数≥7 d、外周静脉留置针、住院时间≥7 d、穿刺处皮肤有水肿、使用抗菌药物及白蛋白水平≥35 g/L的患者比例均较非CRBSI组明显偏高(P<0.05),见表2
表2 影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发生CRBSI的单因素分析
项目 CRBSI组(n=26) 非CRBSI组(n=238) t/χ2 P值
例数 占比(%) 例数 占比(%)
性别:男 15 57.69 132 55.46 0.047 0.828
   女 11 42.31 106 44.54
年龄(岁):<60 5 19.23 154 64.71 20.236 <0.001
      ≥60 21 80.77 84 35.29
糖尿病:是 18 69.23 112 47.06 4.610 0.032
    否 8 30.77 126 52.94
癌症:是 14 53.85 122 51.26 0.063 0.802
   否 12 46.15 116 48.74
过敏史:有 7 26.92 94 39.50 1.569 0.210
    无 19 73.08 144 60.50
导管置入史:有 15 57.69 121 50.84 0.441 0.507
      无 11 42.31 117 49.16
置管天数(d):<7 5 19.23 142 59.66 15.528 <0.001
        ≥7 21 80.77 96 40.34
导管类型:迷你中线 2 7.69 136 57.14 35.723 <0.001
     中线导管 7 26.92 61 25.63
     外周静脉留置针 17 65.38 41 17.23
住院时间(d):<7 6 23.08 183 76.89 33.375 <0.001
       ≥7 20 76.92 55 23.11
抗菌药物:使用 15 57.69 37 15.55 26.323 <0.001
     未使用 11 42.31 201 84.45
免疫抑制剂:使用 7 26.92 23 9.66 6.932 0.08
      未使用 19 73.08 215 90.34
穿刺处皮肤水肿:有 18 69.23 45 18.91 32.670 <0.001
        无 8 30.77 193 81.09
入院≥2次:是 6 23.08 77 32.35 0.936 0.333
     否 20 76.92 161 67.65
穿刺次数:<2 3 11.54 51 21.43 1.409 0.235
     ≥2 23 88.46 187 78.57
白蛋白(g/L):<35 9 34.62 33 13.87 7.544 0.006
       ≥35 17 65.38 205 86.13
血红蛋白(g/L): <90 10 38.46 92 38.66 0.001 0.971
       ≥90 16 61.54 145 60.92

2.3 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研究在以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是否发生CRBSI为因变量(是=1,否=0)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选取了在单因素分析中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包括年龄、住院时间、置管天数、导管类型和白蛋白水平等。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0岁、置管时间≥7 d、住院时间≥7 d、合并糖尿病、穿刺部位皮肤水肿、使用抗菌药物以及白蛋白水平≥35 g/L,均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使用迷你中线导管则被证实是CRBSI的保护因素(均P< 0.05),具体结果见图1图2表3表4
图1 Lasso回归分析的交叉验证图

Full size|PPT slide

图2 Lasso回归分析变量选择路径图

Full size|PPT slide

表3 变量赋值表
变量 赋值
年龄 <60岁=0;≥60岁=1
糖尿病 否=0;是=1
置管天数 <7 d=0;≥7 d=1
导管类型 迷你中线导管=0;中线导管=1;外周静脉留置针=2
住院时间 <7 d=0;≥7 d=1
使用抗菌药物 否=0;是=1
穿刺处皮肤水肿 无=0;有=1
白蛋白 <35 g/L=0;≥35 g/L=1
表4 影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发生CRBSI的多因素分析
变量 β值 SE值 χ2 P值 OR值(95%CI)
年龄≥60岁 0.362 0.114 10.083 0.001 1.436(1.149 ~ 1.796)
糖尿病 0.421 0.106 15.774 <0.001 1.523(1.238 ~ 1.875)
置管天数≥7 d 0.305 0.127 5.768 0.016 1.357(1.058 ~ 1.740)
导管类型 -0.463 0.077 36.156 <0.001 0.629(0.541 ~ 0.732)
住院时间≥7 d 1.323 0.226 34.269 <0.001 3.755(2.411 ~ 5.847)
使用抗菌药物 0.857 0.341 6.316 0.012 2.356(1.208 ~ 4.597)
穿刺处皮肤有水肿 0.773 0.115 45.182 <0.001 2.166(1.729 ~ 2.714)
白蛋白≥35 g/L 1.157 0.459 6.354 0.012 3.180(1.294 ~ 7.820)

2.4 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诊断价值的分析

根据logstic回归所得结果构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CRBSI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图3),经Homser-Lemeshow检验拟合模型校准度,Homser-Lemeshow χ2=2.151,P=0.132,提示模型与观测值拟合度较好。经ROC曲线分析可知,此预测模型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16(0.849~0.982),灵敏度为93.75%,特异度为83.71%,见图4
图3 预测发生CRBSI风险的列线图模型

Full size|PPT slide

图4 预测模型诊断颅内动脉瘤介入患者CRBSI发生风险的ROC曲线

Full size|PPT slide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属于高风险神经外科手术范畴,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微创技术实现动脉瘤的封堵,从而预防动脉瘤破裂导致的出血事件。然而,在介入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导管,这导致了CRBSI的风险增加。CRBSI的存在不仅导致患者住院时间的延长,医疗成本的增加,而且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对CRBSI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及其预警模型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升介入治疗的安全性、降低感染风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中CRBSI的发生率为9.85%,对CRBSI的病原菌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革兰阴性菌为主要病原体,这与孙卸美等[8]研究结论大致相符。分析认为,其高发可能与介入治疗中使用的导管材质、消毒流程和患者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展现出较强的抗药性和环境适应性,在医院环境中易于定植,从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了年龄≥60岁、导管留置时间≥7 d、住院时间≥7 d、糖尿病、穿刺部位皮肤水肿、使用抗菌药物以及白蛋白水平≥35 g/L为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使用迷你中线导管则表现出保护作用。具体分析如下:(1)年龄≥60岁: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更易受到病原菌侵袭。此外,老年患者常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因素进一步削弱了其抗感染能力[9]。因此,老年患者成为CRBSI的高风险群体,临床中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防护和监测。(2)导管留置时间≥7 d: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显著提升了CRBSI的发生风险。长时间的导管留置为病原菌定植和生长提供了条件,且导管周围组织长期受压或损伤,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屏障功能下降,增加病原菌侵入血液的风险[10]。因此,临床实践中应尽量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并加强导管的定期更换和维护。(3)住院时间≥7 d:较长的住院时间增加了患者暴露于院内病原菌的机会,尤其是在ICU等环境中,患者接触多种治疗设备,接受复杂干预措施,感染风险显著增加[11-12]。因此,对于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应加强感染控制,尤其是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和严格的无菌操作。(4)合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环境可能抑制免疫细胞功能,同时促进病原菌生长和繁殖[13]。此外,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微循环障碍,影响局部创口愈合和感染抵抗能力[14]。因此,在临床中,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特别注意血糖管理和感染监测。(5)穿刺部位皮肤水肿:穿刺部位水肿可能反映了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或损伤,削弱了皮肤屏障功能,使病原菌更易侵入血液。局部水肿可能由多次穿刺、导管不当固定或皮肤护理不当引起,因此需加强穿刺部位的护理,避免水肿发生。(6)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与CRBSI的发生风险显著相关,可能是因为不当的抗菌药物使用导致患者菌群失调,从而促进耐药病原菌过度生长[15]。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还可能导致细菌形成生物膜,增加感染控制难度[2]。因此,临床中需谨慎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过度治疗。(7)白蛋白≥35 g/L:高白蛋白水平与CRBSI的发生相关,这可能是因为高白蛋白水平通常见于严重疾病或应激反应强烈的患者,这类患者可能经历了较长的住院时间和复杂的治疗操作,因此感染风险增加[16]。(8)使用迷你中线导管:本研究发现,迷你中线导管的使用是CRBSI的保护因素,这可能与其独特的设计和使用特性密切相关。迷你中线导管通常由高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减少了对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17]。此外,迷你中线导管的插入位置通常位于远端静脉,远离中心静脉的高流速区域,这种设置降低了导管周围血流紊乱的可能性,从而减少了病原菌附着和生物膜形成的风险。与外周静脉留置针相比,迷你中线导管的长度和固定方式更稳定,不易受到外部拉扯或移位,有助于降低局部穿刺点的机械性损伤和感染机会[18]。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本研究构建了列线图模型用于预测CRBSI发生风险,经ROC曲线分析可知,该模型的诊断效能较高(AUC=0.916),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提供了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通过识别和管理独立危险因素,并优先选择迷你中线导管,可以显著降低CRBSI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和预后效果。这一研究为临床预防和干预CRBSI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但本研究亦存在若干局限性。首先,样本量的限制可能影响了统计分析的稳健性及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其次,由于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其结果可能受到特定地域及医院管理差异的制约。此外,本研究未深入探讨病原菌的耐药性问题,这在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研究中关于导管管理措施的描述缺乏标准化,未能充分评估其对CRBSI发生率的影响。最后,研究未全面纳入所有潜在影响因素,这可能对研究结果的全面性造成影响。未来研究应考虑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研究、规范导管管理措施及细化数据收集等策略,以进一步提升研究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Rahmani R, Baranoski JF, Albuquerque FC, et al. Intracranial aneurysm calcification - a narrative review[J]. Exp Neurol, 2022,353:114052.
[2]
Agarwal AK, Roy-Chaudhury P, Mounts P, et al. Taurolidine/heparin lock solution and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hemodialysi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active-control, phase 3 study[J].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23, 18(11):1446-1455.
[3]
Moriyama K, Ando T, Kotani M, et 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incidences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J]. Medicine (Baltimore), 2022, 101(42):e31160.
[4]
唐春艳, 罗丹, 陈倩, 等.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 医学新知, 2024, 34(4):417-423.
[5]
刘广欣, 孙霞, 刘莉, 等. 迷你中长导管留置与维护的最佳证据总结[J].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4):408-416.
目的 检索、评价并整合成人患者迷你中长导管留置与维护的最佳证据,为临床规范和安全使用迷你中长导管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系统检索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国际指南协作网、美国国立指南库、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网站、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网站、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加拿大医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文库、加拿大安大略省注册护士协会网站、美国静脉输液护士协会网站、Cochrane Library、PubMed、CINAHL、Embase、Web of Science、医脉通、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迷你中长导管留置与维护的相关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系统评价、Meta分析、最佳实践等,检索时限为2013年1月1日—2023年5月3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证据预分级系统(2014版)对文献进行分级,并对提取的证据进行主题分类与汇总。 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6篇指南、2篇专家共识、2篇系统评价,从迷你中长导管适应证与禁忌证、导管留置、导管维护、导管拔除4个主题总结出20条最佳证据。 结论 该研究全面、科学地总结了迷你中长导管留置与维护的最佳证据,建议临床医护人员结合医疗情境和患者意愿等,遵从个体化原则进行证据转化,从而提高临床应用迷你中长导管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S]. 200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3版.[M]. 江苏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8]
孙卸美, 戚东静, 李霞. 神经外科急诊手术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3, 40(7):513-515.
目的 了解神经外科急诊手术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BSI)病原菌特点与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某医院神经外科急诊手术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CRBSI病原菌及危险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该医院神经外科428例急诊手术患者中,发生42例CRBSI,感染率为9.81%。从感染患者病原学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56株,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及真菌分别占58.93%、33.93%和7.14%。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高龄、术前意识昏迷、置管部位在股静脉、中心静脉留置时间≥7 d及肠外营养是患者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P结论 神经外科急诊手术患者中CRBSI发生率较高,主要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应引起关注。
[9]
沈赵楠, 孙小清, 桂巧巧, 等. 维持性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患者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J].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23, 43(3):427-430.
[10]
尚新芳, 薛蓉, 任丽平. 化疗患者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2):151-155.
[11]
Daniel AM, Garzón D, Vivas A, et al.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due to Acinetobacter ursingii in a hemodialysis patient: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 Pan Afr Med J, 2021,39:208.
[12]
龚利平, 李建, 陈忠英, 等. 基于决策树法构建深静脉置管并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及防控策略分析[J]. 军事护理, 2024, 41(6):52-54.
[13]
张娟, 王婷婷, 郭瑞瑞, 等. 血液净化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J]. 中国医药导报, 2023, 20(8):128-131.
[14]
陈玉金, 郑金花, 韦泽丰. 血清YKL-40、NGAL、PTM与尿毒症血透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系及预测价值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3, 33(10):65-71.
[15]
张娟, 王婷婷, 郭瑞瑞, 等. 血液净化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J]. 中国医药导报, 2023, 20(8):128-131.
[16]
欧婷婷, 郭飞容, 王华绵.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学及耐药性[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2, 32(8):1157-1161.
[17]
田水清, 万永慧, 周炜, 等. 迷你中线导管在肿瘤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 护理学报, 2023, 30(4):75-78.
目的 探讨迷你中线导管在肿瘤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20年8月&#x02014;2021年8月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中心的132例肿瘤患者经超声引导下置入迷你中线导管,在导管留置期间定期维护观察。结果 本研究共置管132例患者,置管成功率100%,留置时间为2~44(16.83&#x000b1;9.12)d;操作时间为6~40(14.78&#x000b1;6.14)min;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6.8%,未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完成治疗后拔管116例,因并发症导致非计划拔管7例,夜间非计划拔管1例,患者放弃治疗、死亡拔管8例。结论 超声引导下迷你中线导管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时间足够、并发症发生率低、成本低,有效解决了部分肿瘤患者中短期静脉输液治疗的需求,为其在整个住院期间提供一条安全的静脉通道。
[18]
胡花, 万永慧, 喻莹, 等. 迷你中线导管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护理学报, 2022, 29(5):47-51.
目的 对迷你中线导管的实用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进行综述,为临床对迷你中线导管的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中关于迷你中线导管的概述、应用、研究现状等相关文献,归纳总结迷你中线导管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结果 迷你中线导管有比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更经济,比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更低,比短套管静脉炎发生率更低、留置时间更长等突出优势。结论 目前迷你中线导管在国外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较广泛,且主要集中于儿科、急诊以及监护室等重点科室。国内对迷你中线导管的应用较少,在导管的临床应用实践、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以及静脉导管质量管理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以进一步对迷你中线导管的操作适应证及禁忌证、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升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为制定出我国迷你中线导管实践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基金

深圳市卫生经济学会科研基金(202335)
深圳市人民医院护理科研基金(SYHL2023-N0005)
PDF(1492 KB)

117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