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建立实验室生物污染识别技术并观察其应用价值。 方法 以合成Mengo病毒MC0基因片段作为质量控制样本,使用人类β-actin和GAPDH基因作为污染识别指标,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污染物进行识别检测和应用评价。 结果 对417份实验室涂抹样本进行定量PCR检测,在实验室环境中,工作台面、样本放置台面和采血窗口台面的核酸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采血窗口台面污染最为严重,阳性率高达72%;实验室各种仪器设备表面的阳性率在50%~60%。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定量PCR检测方法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高灵敏度和较好的特异性,可有效识别实验室内的潜在生物污染点,有助于指导实验室的清洗消毒程序。
目的 评价不同空气消毒方式对内镜储存库空气质量和存放的内镜消毒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取某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的内镜储存库进行研究,试验组使用空气灭菌站对内镜储存库进行连续动态空气消毒,对照组采用常规定时空气消毒。2组均在空气消毒前和空气消毒后1、6、12 h进行PM0.5浓度、空气菌落数监测,同时随机抽取20条存放的内镜进行微生物培养。 结果 2组空气消毒后1 h和空气消毒前比较,PM0.5浓度和空气菌落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气消毒6、12 h时,试验组储存库中PM0.5浓度和空气菌落数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储存库中PM0.5浓度和空气菌落数含量均较低且波动范围小;而对照组随着时间增加,储存库中PM0.5浓度和空气菌落数增幅明显。空气消毒12 h后,试验组储镜库中存放的内镜生物学培养合格率仍为100%,而对照组为98.33%。 结论 使用空气灭菌站对内镜储镜库采用连续动态空气消毒方式可以有效改善空气质量,提高空气消毒效果,保障消毒后内镜的安全储存。
目的 了解某新型复方单过硫酸氢钾消毒剂的理化性状,为其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应用理化检测技术,对该新型含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消毒剂的有效成分含量、酸碱度及金属腐蚀性等相关理化性能进行观察。 结果 该新型复方单过硫酸氢钾消毒剂为白色粉剂,活性氧含量为2.87%。用该消毒剂配制浓度1 000 mg/L的消毒液放置1 h后,其活性氧含量达到峰值49.7 mg/L;放置3 d内活性氧含量可以维持在初始浓度的90%以上。该消毒剂浓度在1 000~6 000 mg/L的溶液pH值范围在2.43~3.00。3种消毒液对铝、碳钢、铜圆片会产生中度腐蚀,对不锈钢圆片基本无腐蚀。 结论 该复方单过硫酸氢钾消毒剂理化性能稳定,其溶液的有效成分下降与其配制浓度和放置时间有关,对金属存在腐蚀性。
目的 观察某高能脉冲紫外线消毒设备的杀菌效果,为实际消毒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载体定量杀菌试验方法,对某高能脉冲紫外线消毒设备的杀菌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 该高能脉冲紫外线消毒设备上装有氙气灯管,其所发出的紫外线强度在垂直1 m处为1.28 mW/cm2。在距离灯具垂直1 m处照射5 min,对玻片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杀灭对数值分别为3.05和3.40;照射5 min,对玻片上白念珠菌杀灭对数值为2.30。 结论 高能脉冲紫外线消毒设备对普通细菌繁殖体具有一定杀灭效果,对真菌杀灭效果稍差。
目的 观察单过硫酸氢钾消毒粉的消毒效果,为实际消毒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方法,对某单过硫酸氢钾消毒粉的消毒效果进行了观察。 结果 用浓度为200 mg/L的单过硫酸氢钾消毒液作用10 min,对悬液内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杀灭对数值均>5.00;作用20 min,对悬液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对数值>5.00,对白念珠菌的杀灭对数值>4.00。1 000 mg/L的单过硫酸氢钾消毒液作用60 min,对悬液内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杀灭对数值>5.00。500 mg/L的单过硫酸氢钾消毒液作用20 min,对悬液内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杀灭对数值>4.00。 结论 该单过硫酸氢钾消毒粉具有较好的消毒效果,具有实际消毒应用前景。
目的 评价医院口腔诊室空气微生物污染水平及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 方法 通过现场空气微生物采样器采样和细菌定量培养方法,对某医院口腔科诊室空气微生物污染水平及干预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诊疗前,各口腔诊室空气中细菌总数为349~410 cfu/m3,开诊2 h后细菌总数升至853~1 476 cfu/m3。开启紫外线循环风空气净化消毒机60 min后,细菌总数降至234~480 cfu/m3,菌数消除率为67.5%~73.7%。诊疗结束后采用紫外线消毒灯进行消毒60 min,空气中细菌消除率为92.3%~96.6%。 结论 空气净化消毒机和紫外线消毒灯均可以显著降低口腔诊室空气微生物水平。
目的 了解上海市部分区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现状,为提升托幼机构消毒工作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现场采样和检测方法,对上海市西南部三区托幼机构消毒质量进行监测与分析。 结果 2016—2023年从上海市闵行区、徐汇区和松江区管辖的托幼机构抽样监测1 092家次,平均总合格率为72.62%。有83.28%的托幼机构仅1类样品不合格,工作人员手卫生不合格者占76.59%。不同辖区的托幼机构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929,P<0.05),徐汇区最高(80.39%),松江区最低(61.20%)。公办托幼机构的合格率为76.32%,民办托幼机构合格率为65.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83,P<0.05)。 结论 上海市西南三区托幼机构中,中心城区(徐汇区)消毒质量较好,应加强对郊区(松江区)托幼机构卫生质量的监督管理。
目的 了解医院硬质灭菌容器使用现状及安全使用相关密封性能管控现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研究及改进措施。 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密封仪器检测方法,对国内36家医院使用中硬质灭菌容器的密封性能进行调查与评价。 结果 36家医院共计调查硬质灭菌容器2 369件,滤纸型硬质灭菌容器使用占比63.23%,使用5~10年占36.98%,使用10年以上仅占6.63%。现场测试的46件硬质灭菌容器中,密封测试不合格率为26.08%,其中使用5~10年不合格率达到52.63%。 结论 滤纸型硬质灭菌容器结构简洁更容易进行各项检测,使用期限和密封性能检测和管控值得关注。硬质灭菌容器因清洗、空间等因素仍未能作为器械灭菌包装材料的首选。本次调查结果可作为推进硬质灭菌容器安全使用操作规范及相关管控措施的制订的参考依据。
目的 分析开颅术后颅内感染(PCII)患者脑脊液培养阳性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PCII及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精准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研究方法,选择上海某三甲医院2015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PCII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患者相关感染资料,分析脑脊液培养阳性率、病原菌构成及耐药菌检出率。 结果 228例入组患者中85例脑脊液培养阳性,阳性率为37.28%;脑脊液培养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64.66%;病原菌分布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居多,占41.35%,其中耐甲氧西林菌株检出率为67.35%;培养出的革兰阴性菌居多者为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8.27%和6.02%,其中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和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检出率分别为90.91%和62.50%。 结论 PCII患者脑脊液培养阳性率较低,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但CRAB和CRKP所致颅内感染是目前开颅手术患者院感防控面临的重大挑战。
目的 探讨基于关键点控制理论的集束化管理策略对提升手术室感染防控质量的作用价值。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22年1月—2024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30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法均分为2组。对照组(n=150)实施常规消毒管理,观察组(n=150)采用关键点控制理论指导的集束化消毒管理方案,比较2组消毒合格率、感染控制效果、护理安全指标,并评估护理质量改进程度。 结果 观察组各关键区域(无影灯、物品表面、空气、恒温箱及医护人员手部)消毒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其术后感染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尤其在术中并发症防控及设备管理方面显著改善。此外,观察组在护理质量评分、团队综合能力及患者满意度等维度均取得更优表现(P<0.05)。 结论 关键点控制理论结合集束化管理可系统性优化手术室感染防控流程,显著提升消毒合格率,降低感染率及护理风险,同时提高护理管理规范性、团队协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目的 了解糖尿病足溃疡感染多重耐药菌(MDROs)分布、耐药性及危险因素。 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某医院糖尿病足溃疡感染患者送检病原学标本进行检验和分析。 结果 323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送检病原学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414株(轻型组检出128株,重型组286株),其中MDROs 134株,检出率为32.37%。检出病原菌种类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菌分居前3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敏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骨髓炎、有创性操作、住院次数>2次等因素构成糖尿病足溃疡感染MDRO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糖尿病足感染的病原菌中MDROs检出率较高,危险因素明确,应针对高危因素加强防控措施。
目的 了解儿科住院患儿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病原菌分布,分析影响因素,构建并验证预测模型。 方法 选取某医院2021年6月—2024年1月收治的260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HAP分为HAP组(n=20)和对照组(n=240)。分析影响HAP的危险影响因素,构建并验证预测模型。 结果 本研究HAP发生率为7.69%,其中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白念珠菌是主要致病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岁、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入院前滥用抗菌药物、使用激素药物、反复感染既往史、住院时间≥14d、3个月内住院次数≥5次等因素均是影响住院患儿HAP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风险模型预测住院患儿HAP发生风险的AUC=0.879(0.802~0.956),敏感度为84.73%,特异度为76.49%。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HAP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能够有效识别高风险患儿。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变化趋势,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和防控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某医院2011—2022年期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进行分析。 结果 实际调查住院患者9 249例,实查率为99.12%,平均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02%。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31.37%。医院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58.77%。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8.05%,治疗使用抗菌药物占83.85%。病原学标本送检率为70.45%,抗菌药物使用前的病原学标本送检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结论 该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在国家控制标准范围内,抗菌药物和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工作较为有效,应密切关注耐药菌感染监测和管理。
目的 了解某医院普外科腹水培养病原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从患者腹水中分离出病原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然后进行药敏试验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确证试验。 结果 连续10年在腹水中共分离到1 390株病原菌,72种细菌。构成比居前3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57.99%)、铜绿假单胞菌(8.56%)和咽峡炎链球菌(5.25%)。806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的阳性率为53.4%,40株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的阳性率为40.0%。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其中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比较敏感。 结论 该院普外科患者腹水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对产ESBLs菌株引起的感染应首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替坦,其次是碳青霉烯类药物。
目的 了解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医用织物洗涤机构管理、布局、清洗消毒流程及卫生现状,为优化洗涤机构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和采样检测的方法,对山东省部分医用织物洗涤机构消毒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结果 医院洗衣房和社会化洗涤机构标准规范总执行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1.348,P=0.246),但在管理与职能、资料管理与保存的执行率方面,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员环境卫生学样本消毒质量总合格率为79.47%,医院洗衣房和社会化洗涤机构的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合格率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洁织物总合格率为73.06%,医院洗衣房和社会化洗涤机构合格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医院洗衣房标准规范的执行率偏低,社会化洗涤机构人员环境卫生学及清洁织物合格率较低,应加强医院洗衣房的标准执行监管,强化社会化洗涤机构人员环境及清洁织物的消毒培训及卫生监测,确保医用织物不引发院内感染。
消毒供应中心(CSSD)的器械清洗是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环节。本文综述了影响 CSSD 器械清洗质量的主要因素,涵盖人为因素、器械因素、环节因素和管理因素,并从实践层面、培训层面和管理层面进一步探讨了提升清洗质量的干预策略,但复杂器械的清洗、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及确保各项标准和指南的严格执行仍面临挑战,未来研究需聚焦于新型复杂器械的清洗方案、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及促进指南有效转化和持续改进的策略,以期不断提升 CSSD 器械清洗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相关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目的 研究不同材质器械导热系数与灭菌效果相关性。 方法 采用温度压力检测仪,对不同材质复用医疗器械导热系数等物理参数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灭菌效果的相关性。 结果 经40锅次的检测,灭菌器内4个部位的检测探头读值均为134.2℃,灭菌平衡时间均<30 s,灭菌时间均≥300 s。灭菌器压力为210~229 kPa,生物指示剂、化学指示剂、物理监测结果均合格。 结论 不同材质的医疗器械在标准灭菌条件下,导热系数与生物及化学监测结果一致。
目的 探讨自主研制的骨科电钻微型清洗消毒槽在电钻清洗消毒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2022年5月16—21日回收的76把骨科电钻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普通槽清洗,试验组采用自主研发的骨科电钻微型槽清洗。通过目测法、带光源放大镜法、三磷酸腺生物荧光法对清洗效果进行验证;对2种清洗消毒方法的人员体力消耗、成本效益等方面进行性价比分析;采用 5% 亚甲蓝溶液作为喷溅物染色指示剂,进行水平喷溅范围试验。 结果 对照组与试验组合格率相同,均为100%;清洗一把骨科电钻对照组软水使用量(12 000 mL)大于试验组(60 mL);其含酶清洗剂使用量对照组(400 mL)大于试验组(2 mL)。清洗体力消耗方面,对照组清洗时体力消耗(14.5 N)高于试验组(6.2 N)。亚甲蓝水平喷溅范围试验,对照组喷溅范围100~500 mm,试验组无喷溅。 结论 骨科电钻微型清洗消毒槽的应用,在体力消耗、成本效益、气溶胶或飞溅物喷溅等方面存在优势,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
目的 分析北京市石景山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为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分析2017—2022年北京市石景山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数据。 结果 2017—2022年共监测样品6 090件,合格率91.89%。疫情流行期间(2020—2022年)消毒合格率显著高于疫情流行前3年(2017—201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01,P<0.001);压力灭菌器和物体表面的消毒合格率较高,分别为94.87%和94.25%;空气和紫外线灯的消毒合格率较低,分别为82.21%和82.55%;公立医院消毒合格率为94.39%,显著高于私立医院(X2=92.2040,P<0.0001)。 结论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流行期间医疗机构消毒管理质量有所提升,仍需进一步规范和提高,私立医院消毒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目的 探讨95%乙醇对黏弹剂污染的眼显微器械的清洗效果。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2月消毒供应室由专人回收的白内障术后眼科显微器械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50件,A组使用碱性清洗剂浸泡+超声清洗+手工清洗,B组在A组步骤基础上增加95%乙醇擦洗步骤,对比增加该步骤后的清洗效果并评价其手术室满意度。 结果 B组对使用黏弹剂后眼显微器械清洗效果明显优于A组的清洗效果,手术室满意度B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95%乙醇擦洗能够增强使用黏弹剂后眼显微器械的清洗效果。
目的 调查某院血液科由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引起的败血症暴发流行的原因,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血液科CRKP感染败血症病例进行调查,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终止暴发流行。 结果 2021年6月14日—2021年7月6日期间血液科发生5例CRKP感染败血症,罹患率2.91%,其中3例发展为感染性休克,1例救治无效死亡;环境卫生学采集科室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包括门把手、PDA、键盘、鼠标和水龙头等,CRKP检出率3.20%,4份阳性标本均来自感染患者病房水龙头。全科洗手设施采样结果显示,办公诊疗区域CRKP检出率9.52%,患者病房检出率35.19%。洗手设施菌株药敏试验结果与感染患者菌株高度一致。自2021年7月7日采取紧急消毒等一系列干预措施后,血液科再未新发CRKP感染病例,暴发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 污染的洗手设施是此次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水环境因素引发感染暴发时,及早进行环境筛查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能有效终止疫情。
目的 研究鱼骨柏拉图分析法与积分考核管理对消毒供应中心(CSSD)工作效率的影响。 方法 通过鱼骨柏拉图分析法配合积分考核管理模式,对某医院CSSD工作效率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管控措施实施前后的CSSD工作差错发生率分别为8.98%和2.05%。分析结果显示,工作流程不规范、制度落实不严格及消毒质量管控制度不清楚是导致CSSD工作质量不佳的重要原因。实施管控措施之后,观察组器械损坏率明显降低,周转效率、预处理合格率、灭菌质量评分、CSSD工作人员消毒管理知识评分及满意度都明显提高。 结论 鱼骨柏拉图分析法配合积分考核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CSSD工作效率。
目的 对大连市消毒服务机构消毒水平进行评估,为冷链、口岸日常消毒和疫情暴发应急消毒储备队伍。 方法 采取审核、现场考核、消毒质量评价等方式,评审消毒服务机构能否达到新冠消毒的水平。 结果 38家申请评估的消毒服务机构中有28家通过评审,合格率为72.68%,首次通过的有16家,合格率为57.14%。 结论 消毒服务机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缺乏较为普遍,开展消毒服务机构的评估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