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考察三聚氰胺对游泳池水中氰尿酸的回收效果,确定最佳回收条件,为实际应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采用三聚氰胺回收法和液相色谱法及分光光度法,对游泳池水中氰尿酸的含量及回收率进行验证性检测,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三聚氰胺与氰尿酸最佳反应时间为20 min,最佳反应比例为1:1 ~ 1:1.2;强酸和强碱条件均不利于三聚氰胺与氰尿酸形成沉淀,最佳pH值为6 ~ 7。在研究条件下,游泳池水中氰尿酸回收率达84.70%。适当浓度的PO43--P能够提高氰尿酸回收效果;当PO43--P浓度为3 mg/L时,氰尿酸的最大回收率为98.54%。结论 应用三聚氰胺能够高效回收游泳池水中的氰尿酸,实现游泳池水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目的 观察某中药复配剂及其乳膏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 采用载体浸泡定量抑菌试验和最小抑菌浓度(MIC)试验方法,对某中药复配剂及其乳膏体外抑菌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50 mg/mL中药复配剂溶液作用4 h,对载体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念珠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4.0%、89.0%和46.3%。该中药复配乳膏的抑菌率分别为42.9%、75.0%和17.7%。该中药复配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念珠菌的MIC分别为0.8、0.8和12.8 mg/mL;该中药复配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念珠菌的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3.2、3.2和51.2 mg/mL。结论 该中药复配剂及其乳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念珠菌均有一定抑菌作用。
目的 设计一种医用电钻密闭式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并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 自行设计制作医用电钻头清洗消毒机,并将120件待清洗医用电钻夹头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该清洗机清洗(试验组)和传统手工清洗法清洗(对照组)。采用目测法、ATP生物荧光检测法和潜血试验法对器械清洗效果进行检测,比较2组清洗合格率、清洗时间及工作人员满意度。结果 该清洗消毒机由主体机、安装架、操作台和清洗模块组成。目测法检测试验组与对照组清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67% vs 95.00%;P>0.05)。ATP生物荧光法检测试验组清洗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6.67% vs 81.67%;χ2=6.988,P<0.05)。潜血试验法检测试验组清洗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1.67% vs 78.33%;χ2=4.183,P<0.05)。试验组平均清洗耗时短于对照组(10.93 min vs 17.87 min;t=-94.840,P<0.05)。工作人员对试验组的清洗质量、清洗效率、操作便捷、省时省力4个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本研究设计的医用电钻夹头清洗消毒机操作便捷,省时省力,提高了医用电钻夹头的清洗质量和效率。
目的 观察一种LED紫外线(主波长为270 nm)照射装置对不同材质物体表面上微生物的杀灭效果,为精准消毒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载体定量杀菌试验方法,该LED紫外线照射装置以250 μW/cm2辐照度照射不同材质表面污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或人冠状病毒(HCoV-229E),观察杀灭效果。结果 该装置照射32和80 s后,即总照射剂量为8和20 mJ/cm2条件下,实现对布片、玻片、不锈钢片、塑料片和木片上污染的细菌与人冠状病毒的杀灭率>99.0%。LED紫外线灯对不同材料表面的微生物杀灭效果存在差异,不锈钢和塑料表面上的微生物较其他材质表面更易于杀灭。结论 本研究使用LED紫外线照射装置可快速有效杀灭物体表面的微生物。
目的 研究一种新型复合式空气消毒机的消毒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空气消毒模拟现场试验和现场试验方法,对某空气消毒机的消毒效果及其安全性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 该空气消毒机组合等离子体、紫外线和光触媒等因子,启动消毒120 min,对试验舱内空气中白色葡萄球菌杀灭率为99.99%;对玻片上污染的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的灭活对数值均>4.00,对EV71肠道病毒、H1N1甲型流感病毒的杀灭率达100%。该空气消毒机作用120 min,对室内空气中自然菌的消亡率>90%。该空气消毒机在使用中无紫外线及臭氧泄漏。结论 该复合空气消毒机对多种微生物具有较好的消毒效果,无紫外线和臭氧泄漏。
目的 了解浙江省监督抽查消毒产品关键实验室指标现状,为消毒产品卫生安全监督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市场抽查和理化性能及细菌定量杀抑菌试验方法,对2021—2023年浙江省监督抽查消毒产品开展实验室检测与评价。结果 共检测消毒产品样品652件,总合格率为84.5%。消毒剂类(含液体类抗抑菌制剂)合格率为74.6%,其含量、稳定性、杀/灭菌(含抗/抑菌)指标检测合格率分别为79.9%、88.2%和80.5%;消毒器械类合格率为82.9%,其理化指标、微生物杀灭指标检测合格率分别为100.0%和70.0%。膏霜类抗抑菌制剂合格率为91.7%。市场抽检消毒产品关键实验室指标不合格者占20%左右。结论 消毒产品卫生安全监督检查不合格原因主要为关键实验室指标不合格,对市售消毒产品的卫生监督监管中需加强对关键实验室指标的监测。
目的 了解养老机构环境表面病原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致病性肠球菌的耐药性及其对常用环境消毒剂的抗性。方法 现场采集养老机构环境表面样本,检测病原菌污染情况,对致病性肠球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营养肉汤稀释法,检测致病性肠球菌对含氯消毒剂、乙醇和季铵盐类消毒剂的抗性。结果 193份环境样本中分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球菌20、2和19株,检出率分别为10.4%、1.0%和9.8%;肠球菌包括9株粪肠球菌和10株屎肠球菌。非医养结合型机构屎肠球菌检出率高于医养结合型机构(9.0% vs 1.1%;χ2=4.652,P=0.031)。19株肠球菌中耐药菌占68.4%,多重耐药菌占15.8%。含氯消毒剂、单链季铵盐类消毒剂对部分肠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高于标准菌株。结论 养老机构环境表面肠球菌检出率较高,部分菌株具有耐药性及消毒剂抗性,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并结合耐药性和消毒剂抗性情况科学防治致病性肠球菌医院感染。
目的 评价重庆市某区饮用水消毒副产物(DBP)水平及其人群健康风险,为保障饮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采样和理化分析方法,对该区生活饮用水中DBP进行监测与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共监测该区水样94份,三氯甲烷、二氯一溴甲烷、一氯二溴甲烷、三溴甲烷、氯酸盐和亚氯酸盐检出率分别为99.0%、85.0%、81.0%、1.1%、100.0%和87.0%;三氯甲烷合格率为95.0%,含量最高值达到104.89 μg/L,为GB 5749—20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标准的2.42倍,其余种类DBP含量均低于安全限值。DBP经饮水暴露的总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分别为43.10×10-6和22.19×10-2。在不同类型水样中,液氯消毒方式水样DBP致癌风险高于二氧化氯消毒方式,末梢水高于出厂水,丰水期高于枯水期。结论 重庆市某区生活饮用水中DBP基本控制在安全限值内,但仍需加强对三氯甲烷、二氯一溴甲烷指标的监测,保障饮水安全。
目的 分析严重胸部创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方式,对浙江省湖州市2家医院严重胸部创伤(SCT)患者VAP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252例SCT患者,发生VAP 74例,VAP感染率为29.37%。从74例患者痰标本分离病原菌9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检出率分别占80.00%、16.84%和3.16%。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糖尿病、机械通气天数≥7 d、CONUT评分≥5分和AIS评分>4分是SCT患者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CT患者发生VAP感染风险较高,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细菌为主,临床应针对危险因素制订防控措施。
目的 观察自制电动清洗毛刷对腹腔镜带电凝冲吸器的清洗效果。方法 将107件腹腔镜带电凝冲吸器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毛刷手工刷洗,试验组采用自制电动清洗毛刷旋转提拉法刷洗。采用ATP生物荧光检测法和管腔器械检测工作站检查法比较2组清洗质量。结果 ATP生物荧光检测,试验组冲吸器管腔清洗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1.07% vs 76.47%;χ2=4.258,P<0.05);管腔器械检测工作站检查,试验组冲吸器管腔清洗合格率高于对照组(87.50% vs 70.59%;χ2=4.674,P<0.05)。结论 采用自制电动清洗毛刷旋转提拉刷洗方法对腹腔镜带电凝冲吸器管腔进行手工清洗,清洗效果好且操作简便,值得推广应用。
目的 调查普通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ICU)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医院感染的分布和耐药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16—2020年304 261例住院患者的病历和实验室检测资料;比较ICU和普通病房患者MRSA感染率、检出率和耐药差异。结果 共发生MRSA医院感染263例次,例次感染率为0.09%;ICU例次感染率高于普通病区(0.85% vs 0.04%;χ2=1 413.805,P<0.001)。MRSA医院感染均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ICU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较高。送检标本MRSA分离株均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替加环素敏感;ICU标本MRSA分离株对环丙沙星、莫西沙星和四环素耐药率高于普通病房分离株(P<0.05)。结论 ICU和普通病房MRSA医院感染多发生于下呼吸道,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重点加强ICU医院感染防控,并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安徽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下简称疾控机构)消毒工作的现状,为传染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该省100家各级疾控机构的消毒工作人力资源与能力进行调查。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共有31家疾控机构设置消毒部门,占31.0%。疫情前,100家疾控机构共有消毒专业工作人员105人,平均配备消毒专业人员为1.0人/家;硕士及以上学历7人,高级职称12人;消毒专业人员工作年限10年以上42人,占40.0%;2020年新增的消毒专业人员中,年龄≤50岁者占75.2%,专科及以下学历者占55.8%,中级及以下职称占95.0%。结论 该省疾控机构消毒部门设置比例偏低,高学历、高级职称消毒专业人员数量不足,应加强消毒队伍建设。
目的 分析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临床流行特征及耐药情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2018—2023年CRAB感染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和耐药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CRAB感染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迁。结果 6年共发生CRAB医院感染212例,总感染发生率为0.33‰,不同年份间CRAB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趋势=0.346,P=0.55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79.25%),感染患者年龄以>70岁为主(44.09%),主要感染科室为综合ICU(38.21%)和急诊ICU(30.19%)。CRAB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71.11%); CRAB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美罗培南耐药率高达100.00%,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环丙沙星耐药率均为95.00%以上,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32.88%)。结论 该医院6年间对CRAB感染控制管理整体良好,但需加强ICU及其转出患者管理,进一步规范临床抗菌药物应用。
目的 了解国内脑梗死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2012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的国内脑梗死相关调查文献,进行医院感染发生率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分析结果显示国内88 871例医院感染住院患者中,脑梗死医院感染发生率为9.0%(95%CI 7.0%~10.0%;I2=94.0%,P<0.05);接受有创性操作患者感染率高于接受无创性操作患者(23.0% vs 4.0%;χ2=1 219.281,P<0.05);糖尿病患者感染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13.0% vs 10.0%;χ2=15.290,P<0.05)。结论 脑梗死住院患者仍面临医院感染的高风险,应对有创性操作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及早进行干预。
目的 了解某医院肾移植术后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及病原学特征,分析感染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调查方法,收集2020—2022年某医院168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和病原学资料,分析医院感染情况及患者送检标本病原体构成,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168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1例,感染率为18.45%,其中尿路感染占比最高(71.43%)。共检出36株病原体,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分别占36.4%、25.0%和5.6%。手术时长、性别、术前透析时长和住院天数为肾移植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测模型为 logit(P)= -6.040 + 0.012×手术时长-1.639×性别(男性=1;女性=0)+ 0.050×住院天数 + 0.008×术前透析时长。结论 肾移植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应针对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加强监测和控制,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医务人员手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医院感染暴发与手卫生执行不到位密切相关。正确的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接触性新发疾病最简单、最经济最实用的方法,同时也是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国内外手卫生依从性的研究现状,综合归纳了手卫生依从性的监测方法以及多模式的手卫生改善策略,并分析了手卫生在医疗相关性感染防控中的重要作用,以期帮助医务人员理解手卫生的重要性,提醒其增强手卫生意识,进而全面提高我国医疗机构手卫生管理水平,为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供支持。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对患者的康复和预后产生严重影响。近年来,口腔护理在预防VAP中的作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擦拭法、冲洗法、刷牙法等口腔护理方法之间各有优劣,关于不同口腔护理方法对VAP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研究较少,且临床实施方法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综述VAP的发病机制、口腔护理方法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口腔护理对预防VAP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以探索更优的口腔护理模式。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用于消毒供应中心(CSSD)手术器械清洗质量及护士岗位胜任力提升的效果。方法 组建QCC小组,回顾分析2020年4—6月CSSD手术器械清洗质量,分析清洗不合格原因,设定改进目标、制订并实施针对性改进措施。比较干预前(2020年4—6月)与干预后(2020年9—12月)手术器械清洗质量和护士岗位胜任力等指标合格情况。结果 实施干预后,手术器械清洗不合格率低于干预前(0.21% vs 0.61%;χ2=1 049.497,P<0.05),QCC目标达标率为105.26%。干预后,手术器械老化、清洗前未预处理、质量意识不强、未规范执行操作规程,这些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CSSD护士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个人特质和岗位胜任力总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 QCC能够提高CSSD手术器械清洗质量,促进护士岗位胜任力的提升。
目的 观察雾化过氧化氢智能消毒机器人在不同设定条件下对负压隔离病房的消毒效果,为实现非接触式消毒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雾化过氧化氢智能消毒机器人对隔离病房进行空间消毒,过氧化氢输入量为10 mL/m3,雾化时间为36 min。消毒前后,用棉拭子涂抹法对环境中高风险及高频接触的19个位点进行采样,并接种培养和菌落计数,计算自然菌杀灭率。结果 在微正压状态与负压状态下,使用雾化过氧化氢智能消毒机器人进行空间消毒,自然菌杀灭率均合格;微正压状态略优于负压(94.92% vs 93.00%)。织物的表面自然菌杀灭率为71.11%,非织物表面自然菌杀灭率相对较高(97.09%)。结论 雾化过氧化氢消毒机器人的消毒效果良好,对非织物表面消毒效果更佳,在负压隔离病房中使用此方法能降低人员暴露风险,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
目的 了解城市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状况,为提升托幼机构消毒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现场采样和检测方法,对深圳市龙岗区托幼机构消毒质量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 监测期间共采样6 191份,平均合格率为91.37%。2019—2022年合格率分别为95.10%、95.79%、91.55%和90.36%。使用中消毒液、儿童玩具、室内空气和物体表面监测合格率均>95.00%,但保育员、老师及幼儿手卫生和紫外灯辐照度合格率较低,分别为81.09%和86.50%。结论 深圳市龙岗区托幼机构的消毒质量总体合格率较高,但还需加强工作人员及幼儿手卫生管理。
目的 了解中医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特点,为有效降低职业暴露风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2年12月某中医医院236例血源性职业暴露资料,分析血源性职业暴露高风险因素。结果 2018—2022年职业暴露者中,初级职称人员占比最高(71.19%);7月发生职业暴露事件占比最高(11.86%);医生暴露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6.326,P=0.012);医生和护士职业暴露场所主要分别为手术室(60.32%)和病区(74.85%);职业暴露环节主要集中在医废处置、拔针、手术操作/缝合、动静脉采血/注射、回套针帽。结论 每年7月份应增加职业防护培训频次,重点针对初级职称人员,严格标准预防措施,践行长效机制,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
目的 了解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机构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及防控知识知晓情况,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院内感染预防控制与管理知识问卷,对青岛市61家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机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756名人员院内感染相关知识平均得分为(105.6±22.5)分;感染性腹泻诊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隔离方式、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职责的答题正确率均<35.0%。所在机构性质、入职1个月内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年龄和性别是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机构工作人员医院感染认知总体水平较低,相关机构管理人员应当重视小规模多功能型和居家型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目的 探讨老年住院患者全麻下无痛消化内镜诊疗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某医院1 997例接受该诊疗操作的老年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可能导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结果 1 997例患者中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31%,其中呼吸系统感染占比最高(38.37%)。年龄>70岁、组织活检或内镜治疗、反流或误吸、合并低蛋白血症、戊二醛浸泡时间≤12 min、多酶洗液配制时间<10或>15 min以及用常温自来水配制,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全麻下无痛消化内镜诊疗术后老年患者易发生呼吸系统感染,应精细护理,加强营养,并规范内镜清洗操作,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目的 探究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危险因素,为防控医院内CAUTI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18—2020年某肿瘤医院确诊妇科肿瘤术后置入导尿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原学检测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尿路插管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 742例患者中发生CAUTI 43例,感染率为2.47%;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72.41%;住院时长≥20 d和尿路插管时长≥7 d是妇科肿瘤术后行尿路插管患者发生CAUTI的独立危险因素(OR=4.97和5.49,P<0.05)。结论 应采取控制措施缩短妇科肿瘤术患者住院和留置尿路插管时长,有效控制发生CAUTI 的风险。
目的 调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分布特点,分析其危险因素,评价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以2017-2020年某医院NICU 1 028例呼吸机置管患儿为调查对象。2017-2018年(基线调查期)给予常规防控措施,分析VAP分布特征;2019-2020年(干预期)在强化常规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增加组合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VAP例次发病率差异,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早产、长时间置管、低体重、超重是NICU呼吸机置管患儿发生VAP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干预期VAP例次发病率明显低于基线调查期(χ2=14.10,P<0.05)。44例VAP患儿送检标本中,共检出51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70.59%)。结论 在常规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保护性隔离、严格环境清洁消毒、规范工作人员医疗护理操作等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NICU呼吸机置管患儿VAP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