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42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5-09-15
  

  • 全选
    |
    实验研究
  • 张雪, 刘柳, 沙斯烁, 张一杰, 魏秋华, 黄邦斗, 任哲, 邵涛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9): 641-644.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9.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一种介质阻挡放电(DBD)远紫外光源在覆冰条件下的消毒效果,为覆冰条件下实际消毒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载体定量杀菌试验方法,DBD远紫外线在低温覆冰条件下对玻片载体上的细菌繁殖体和病毒进行杀灭试验,并通过对紫外线照射前后细菌悬液中蛋白质含量对比测试方法,对DBD远紫外光源消毒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在-20℃环境温度下,辐射剂量为30 mJ/cm2的DBD远紫外线透过厚度为50 mm冰层对玻片载体照射,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率均>99.9%,对H1N1甲型流感病毒、肠道病毒71型和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疫苗株的灭活对数值均达4.0。辐射剂量为150 mJ/cm2的DBD远紫外线透过厚度为50 mm冰层对玻片载体照射,对大肠埃希菌的杀灭率>99.999%,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灭率达到100.0%。辐射剂量分别为150、300和600 mJ/cm2的DBD远紫外光源照射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后, 细胞外蛋白质含量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升高(F=20.541和35.762,P<0.001)。结论 在低温条件下,使用辐射剂量≥30 mJ/cm2的DBD远紫外光源照射,可有效杀灭玻片载体上2种细菌繁殖体和3种病毒。

  • 曲璐, 赵静, 赵新霞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9): 645-648.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9.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9种消毒剂对洁净区分离菌的杀灭效果,为洁净区有效消毒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法,选择高、中、低3个浓度,观察9种常见消毒剂对表皮葡萄球菌等6种细菌繁殖体及蜡样芽孢杆菌芽孢等3种细菌芽孢体的杀菌效果。结果 用浓度500 mg/L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和有效氯600 mg/L次氯酸钠作用2 min,对6种细菌繁殖体达到有效消毒;用55 g/L过氧化氢+800 mg/L过氧乙酸和5 g/L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作用30 min,对蜡样芽孢杆菌芽孢达到有效消毒;用1 500 mg/L苯扎氯铵+150 mg/L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复合物作用3 min,对枯草芽孢杆菌芽孢达到有效消毒;用2 g/L苯扎溴铵作用2 min,对地衣芽孢杆菌芽孢达到有效消毒。结论 9种化学消毒剂对选择的试验指示微生物可达到有效杀灭作用,使用时应进行浓度和作用时间的验证,确保预期的消毒效果。

  • 吴月秋, 秦超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9): 649-651.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9.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有机干扰物对次氯酸消毒效果的影响,为实际消毒应用中优化消毒剂使用条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方法,在不同浓度牛血清白蛋白(BSA)存在条件下,分别检测含有效氯137.2和68.6 mg/L的次氯酸消毒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念珠菌的消毒效果。结果 含有效氯137.2 mg/L的次氯酸消毒剂,菌悬液中加入的BSA浓度≤3.0%时,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念珠菌作用0.5 min即达到消毒指标要求;当菌悬液中加入的BSA浓度为10.0%时,作用1.5 min对所有试验菌均达不到消毒指标要求。含有效氯68.6 mg/L的次氯酸消毒剂,当菌悬液中加入0.3% BSA时,需作用1 min以上,才能达到消毒指标要求;当悬液中加入的BSA浓度上升至3.0%时,对所有试验菌作用1.5 min均达不到消毒指标要求。结论 BSA浓度越低,次氯酸消毒剂的消毒效果越好;应用次氯酸消毒剂消毒过程中应降低有机干扰物浓度,以提高其消毒效果。

  • 王艳秋, 刘晓杰, 郭金芝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9): 652-655.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9.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检测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消毒剂常温和低温配方对细菌繁殖体的实验室和现场杀菌效果,评价其对物体表面的消毒性能。方法 采用布片载体浸泡定量杀菌试验方法和现场消毒试验方法,观察1 500和1 000 mg/L某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消毒剂常温和低温配方杀灭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结果 用1 000 mg/L该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常温消毒剂对布片载体上的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5 min,平均杀灭对数值均>4.0;在低温(-18℃)条件下,使用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低温消毒剂1 000 mg/L稀释液,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7.5 min,平均杀灭对数值分别>4.0和>3.0; 1 000 mg/L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常温消毒剂作用10 min,对物体表面自然菌的平均杀灭率为95.59%。结论 常温和低温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配方消毒剂都能有效杀灭细菌繁殖体,可用于常温和低温物体表面消毒。

  • 王芳, 季建红, 闾小勇, 许钦雯, 程敏, 蔡京燕, 黄俊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9): 656-659.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9.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验证某自制有效氯浓度测试笔测定有效氯含量的准确度,为实际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碘量法结果为参比方法,分析有效氯浓度测试笔对含氯消毒液有效氯含量测量值的准确度;有效氯浓度测试笔和G-1型消毒剂浓度试纸对同一含氯消毒液有效氯含量进行测试,比较测试结果的符合性。结果 含有效氯浓度为300~1 500 mg/L时,测试笔测量值与碘量法测量值基本一致(P>0.05);对同一含氯消毒液有效氯含量进行测试,测试笔测定符合率则高于测试纸。对医疗机构使用的含氯消毒液测试结果显示,测试笔报警率与常规监护异常率相似(53.86% vs 55.79%;χ2=0.085,P=0.771),误报率为14.29%,漏报率为15.09%;有效氯浓度测试笔在使用100次以内测定准确度无明显变化。结论 含氯消毒液浓度为300~1 500 mg/L时,有效氯浓度测试笔可替代碘量法,用于检测含氯消毒剂溶液的有效氯浓度。

  • 王峥, 盛雪飞, 方栩, 冯哲伟, 张舟艺, 周晓红, 席胜军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9): 660-663.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9.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双链季铵盐消毒剂在托幼机构环境物体表面预防性消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某托幼机构教室内桌面和卫生间洗手池台面各30个,每个样本分成2个区域,试验组为双链季铵盐消毒区,对照组为含氯消毒剂消毒区。分别在消毒后0、2、4和8 h采样,进行菌落计数。结果 托幼机构环境物体表面微生物检出61株。试验组和对照组对托幼机构桌面和洗手池台面消毒作用后0 h时,消毒合格率均为100%;桌面消毒作用后2、4和8 h,试验组消毒合格率分别为100%、93.33%和83.33%,对照组合格率分别为90.00%、76.67%和53.33%;洗手池台面消毒作用后2 h,试验组和对照组合格率分别为53.33%和56.67%;作用后4 和8 h合格率均为0%。托幼机构桌面消毒作用后4和8 h,试验组的平均菌落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双链季铵盐消毒剂对托幼机构环境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具有持续效果;但在潮湿特殊环境中使用时需增加消毒频次。

  • 应用研究
  • 王瑞, 席英华, 李晖, 李惠兰, 纪元春, 范明丽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9): 664-666.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9.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甘肃省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质量管理现状,为进一步提升CSSD工作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甘肃省62家医院的CSSD管理质量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建筑面积与医院床位比≥0.8的二级、三级医院分别占68.18%和33.33%。每百张床位配置CSSD岗位人员数量>2的二级、三级医院分别占65.91%和16.67%;对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采取集中管理的医院占比为85.48%,对重复使用的软式内镜采取集中处理的医院占比最低(27.42%)。CSSD进行定量清洗效果监测和清洗消毒器温度压力监测执行率分别为46.77%和50.91%。工作质量总合格率以及二级、三级医院工作质量评价合格率分别为88.89%、72.58%和65.91%。结论 甘肃省医院CSSD基本建设仍需进一步优化和提高,应加大集中管理力度,强化规范意识,提升工作质量。

  • 江宁, 黄绿斓, 朱仁义, 唐毅, 王琰, 潘引君, 陆晓燕, 朱渭萍, 范俊华, 汤嵩喆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9): 667-670.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9.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深入了解上海市重点场所的消毒能力现状,为提升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消毒处置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分层抽样和问卷调查方法,对上海市231 家重点场所消毒能力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消毒人员分布特征、相关培训及消毒器械储备情况。结果 231 家重点场所中,配备消毒人员的有192家,占83.12%;共配备消毒人员2 388名,分别为专职消毒人员1 390名和预备消毒人员998名。140家场所配备专职消毒人员,配置率为60.61%。托幼机构与养老机构消毒人员的配置率较高,分别为91.40%和85.71%;医疗机构的消毒人员配置率较低,仅为67.86%。配置消毒人员中位数以托幼机构和学校最多(均为10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均为5人。消毒人员学历结构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46.52%,55.19%的消毒人员培训或演练频率为1~2次/年。96.54%和90.48%的重点场所的手消毒剂和物体表面消毒剂储备较为充足,仅63.20%的机构有空气消毒剂储备。结论 上海市重点场所消毒人员配备不足、学历偏低、培训较少,需要提高重点场所消毒专职人员配备和物资储备水平。

  • 邹焕昊, 李国庆, 金波娜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9): 671-674.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9.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以有效防控医院感染。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后62例手术部位感染患者和186例非感染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比较,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绘制列线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曲线,构建预测模型。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肥胖、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住院天数、手术时间等因素是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构建预测模型:logistic(P)=4.365+1.496×糖尿病+1.447×(BMI≥28 kg/m2)-0.196×术前白蛋白水平+0.914×术前住院天数+0.026×手术时间;模型ROC曲线下面积及95%CI值为0.83(0.76 ~ 0.91),模型诊断敏感度为91%,特异度为65%。结论 糖尿病、肥胖(BMI≥28 kg/m2)、患者术前白蛋白水平低、术前住院天数长、手术时间长是影响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 熊光, 徐春艳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9): 675-678.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9.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阿拉尔市2020—2023年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消毒质量合格情况,为提升该市学校消毒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采样和细菌定量检测方法,对64家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的餐饮具和环境物体表面的预防性消毒质量进行监测与评价。结果 共采集样本3 794份,总合格率为89.17%;中学、小学和幼儿园的消毒合格率分别为87.66%、91.02%和89.62%;城区学校的消毒合格率高于团场学校(95.41% vs 85.77%; χ2=65.439,P<0.05);餐具消毒合格率较高(97.30%),灯开关、门把手和水龙头消毒合格率较低(均<85.00%);食堂和公共区域消毒合格率较高(均>95.00%),厕所消毒合格率低(77.43%)。结论 该市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消毒质量情况总体较好,但2023年消毒质量合格率略有下降,应积极巩固消毒质量管理薄弱环节,完善定期检查和评估机制,加强团场学校消毒执行力度。

  • 叶润泽, 王宝玲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9): 679-682.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9.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神经导航辅助脑血肿穿刺引流术后患者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为术后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某医院患自发性脑出血行神经导航辅助脑血肿穿刺引流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病原学检查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脑血肿穿刺引流术患者145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有36例,感染率为24.8%。感染患者脑脊液中检出病原菌5株,其中革兰阳性4株,革兰阴性菌1株。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GCS评分≤8、术前未应用抗菌药物和引流管留置时间≥3 d是神经导航辅助脑血肿穿刺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该医院脑血肿引流术患者颅内感染发病率较高,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和头部引流管留置时间≥3 d 的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风险大,应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 薛晨欣, 杨普宇, 邱烨, 陆湘华, 何磊, 乔晖, 杨燕婷, 王勇, 王远萍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9): 683-685.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9.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浦东新区口腔诊疗机构治疗台用水污染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改善诊疗用水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现场采样和细菌定量检测方法,对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口腔诊疗机构诊疗用水质量状况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 2019—2023年共采样口腔诊疗用水520份,平均总合格率55.19%。不同年份、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不同类型、不同处理方法口腔诊疗用水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分类项目中,2021年(31.06%)、二级医院(42.86%)、手机喷水(45.38%)、无处理(42.65%)污染较为严重。结论 上海市浦东新区口腔诊疗机构诊疗用水合格率偏低,细菌污染超标比较普遍,应加强对该区各级口腔机构诊疗用水的监测和水质改善的力度。

  • 寇静远, 孙亮, 董小峰, 张晓玲, 孟昭伟, 陈宝宝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9): 686-689.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9.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西安市各级医疗机构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卫生情况,探讨提高医疗机构物体表面和手卫生合格率的措施。方法 2020—2023年,通过现场采样和细菌定量检测方法监测西安市3家不同级别医院的物体表面及医务人员手卫生质量,分析监测结果。结果 采集样本700份,总合格率为75.86%;所调查的医院物体表面平均总合格率为82.72%,手术室合格率为100%;重症监护室合格率为81.51%;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合格率为92.86%,但卫生手合格率仅59.66%;新生儿室、重症监护室、门急诊和口腔科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分别为100%、73.33%、49.20%和40.74%。结论 被调查的医院物体表面卫生质量较好,医务人员手卫生质量有待提高,应加强医院环境卫生和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和监测。

  • 田艳, 殷誉萌, 冉建鹏, 高文月, 李宏伟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9): 690-692.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9.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一种消毒供应集成移动载物架在提升消毒供应中心(CSSD)工作效能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家相同性质和规模的医院CSSD的64名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2组,观察组应用消毒供应集成移动载物架处理器械,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流程处理。检测并比较2组消毒待灭菌器械包装过程的工作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工具拿取用时短(3.00 s vs 8.45 s),单包裹操作移动距离短(0.54 m vs 4.91 m),并且工具损坏率低(1.56% vs 7.03%),标签处理错误率低(6.00% vs 20.00%);观察组工作人员积极性、环境整洁度均较高(P<0.05),而疲劳指数较低(P<0.05)。结论 使用该消毒供应集成移动载物架,可有效提高CSSD工作效率和质量。

  • 邱莹, 廖慧, 夏炯, 张嘉欣, 卢文明, 许子珺, 卓映娜, 朱子冰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9): 693-696.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9.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影响复用医疗器械除锈效果的相关因素,为规范除锈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轻、中、重度锈蚀复用医疗器械各480件,共1 440件。随机分配至不同除锈剂温度(50℃、60℃、70℃和80℃)、不同除锈时间(5、10、12和15 min),记录每件器械的除锈结果,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比较各因素对器械除锈效果的影响。结果 共计对1 440件复用医疗器械进行了除锈处理,除锈不合格率为27.99%,以重度锈蚀器械占比最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锈效果的危险因素为中度锈蚀(OR=22.332)和重度锈蚀器械(OR=577.321)。除锈效果的保护因素为除锈剂温度(70℃,OR=0.409;80℃,OR=0.273)和除锈时间(10 min,OR=0.562;12 min,OR=0.344;15 min,OR=0.250)。结论 复用医疗器械除锈效果受锈蚀程度、除锈剂温度和除锈时间等因素的影响,适当提高除锈剂温度以及延长除锈时间,可提高器械除锈效果。

  • 综述
  • 周荣, 孟茹茹, 张迪, 杨春燕, 王凤, 靳尚武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9): 697-701.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9.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N-亚硝胺类化合物具有特定的致癌性、遗传毒性和细胞毒性。N-亚硝胺类氯化消毒副产物在氯化消毒后的饮用水中并不以单一形式存在,并且浓度往往较低。目前关于其对人体毒性作用的研究尚不够全面和深入。本文综述了饮用水中N-亚硝胺类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生成与转化,低剂量混合N-亚硝胺类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细胞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以及相关毒性作用机制,为改善饮用水氯化消毒过程,有效减少消毒副产物生成,探索混合低剂量亚硝胺的潜在健康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 王进, 李秀玲, 刘晓艳, 赵玮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9): 701-706.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9.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耳念珠菌是一种新型真菌病原菌,可引起严重的感染,死亡率高。耳念珠菌环境抵抗力强,可在患者皮肤和环境中长期定植,不易鉴别且具有多药耐药的特点,易造成医院感染暴发,因此对耳念珠菌的感染控制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针对耳念珠菌的感染控制方法、消毒措施和常用消毒剂,为完善耳念珠菌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以及制订相关消毒标准提供参考。

  • 消毒实践
  • 李培珍, 孙美姣, 傅琼瑶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9): 706-708.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9.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金华市重点场所消毒工作及消毒质量现况。方法 抽取金华市16家4类重点场所,采用现场调查方法调查消毒现状,采用细菌学采样方法进行消毒质量监测,分析样本合格情况。结果 16家重点场所共配备183名消毒工作人员,其中专职消毒人员占43.2%;文化程度高中以下占89.1%;工作年限<3年占76.5%。在调查期间开展了30次消毒培训,内部培训占93.3%。16家场所均开展日常消毒工作并设监督人员,仅有2家个人防护齐全,1家消毒记录齐全;5家单位开展消毒效果评价,但均无消毒效果评价记录;使用非手触式出水洗手设施占18.7%。共采集1 601份样本,消毒质量监测总合格率78.26%;4类场所中,养老机构消毒质量合格率最低(66.75%);不同监测项目中,卫生手合格率最低(53.44%)。结论 重点场所在消毒工作开展和管理上存在较多薄弱环节,应加强监督、管理和培训。

  • 感染控制
  • 许文明, 李飞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9): 709-710.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9.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某医院环境清洁消毒效果及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分析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对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采样和细菌学检测方法,监测2020—2022年医院室内空气、物体表面、使用中消毒剂、内镜内腔、纯化水卫生及消毒效果、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情况,分析年份间或监测项目间合格率差异,分析监测合格率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 共收集1 761份样本,总监测合格率为97.33%。3年监测合格率依次为99.17%、96.13%和96.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01,P=0.002);不同监测项目中,内镜内腔和纯化水总合格率达100.00%,室内空气和使用中消毒剂合格率>98.00%,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96.00%。手卫生合格率以2020年最高(99.32%)。卫生学监测合格率和院内感染率呈负相关(r=-0.997,P<0.05)。结论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较高,环境卫生学及消毒效果越好,医院感染发生率越低。医院应完善环境卫生及消毒管理,进一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 章艳菊, 陈红, 周小娣, 夏云飞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9): 711-713.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9.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某医院侵袭性真菌医院感染临床特征及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2021年4月—2023年3月某医院侵袭性真菌医院感染分布及病原菌耐药性情况。结果 侵袭性真菌医院感染患者共202例,感染部位以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和呼吸系统等常见,患者主要分布于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和康复科。病原菌以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为主。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真菌中对两性霉素B耐药率均为0%,对5-氟胞嘧啶有较好敏感性,对氟康唑耐药率高。结论 某医院侵袭性真菌医院感染率及耐药率情况需引起医院管理部门及临床科室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抗菌药物管理及抗真菌药物合理使用,加强真菌耐药监测。

  • 孔雯娜, 薛福珍, 庄学伟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9): 713-716.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9.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9—2023年山东某三甲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发生率,为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9—2023年该医院ICU医院感染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原学检查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率及病原菌分布变化。结果 2019—2023年ICU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36%,年份间感染发生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3.212,P<0.05)。共检出病原菌365株,构成比居前3位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25.21%)、鲍曼不动杆菌(16.44%)和铜绿假单胞菌(12.88%)。检出多重耐药菌136株,以CRAB为主(40.44%)。结论 该医院2023年ICU医院感染率与2022年相比未有明显降低,应加强ICU医院感染控制薄弱环节,尤其需降低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风险。

  • 信息交流
  • 王紫韫, 沈爱国, 钟辉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9): 716-718.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9.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三级医疗机构消毒管理组织制度、消毒知识培训及消毒知识知晓情况,为规范和加强医疗机构消毒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以河北省35家三级医院为调查对象,采用现场查阅和问询方法,调查分析医院消毒管理情况;以医院感染重点科室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现场提问方式,调查不同项目和内容的消毒知识知晓情况。结果 35家医院中,17.14%医院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并制订消毒管理制度,全部医院开展消毒知识培训,总体培训率为98.07%;非医务人员培训率低于医务人员(87.12% vs 99.76%;χ2=100.056,P<0.001)。被调查者消毒知识总体知晓率为64.50%;非医务人员对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知识知晓率低于医务人员(47.73% vs 83.33%;χ2=26.116,P<0.001);医生、护士对手卫生消毒和患者穿刺部位消毒知识回答正确率均<60.00%。非医务人员对消毒方式的知晓率低(49.25%)。结论 三级医疗机构需重点加强消毒管理组织制度建设,组织非医务人员消毒知识培训,并增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规范患者穿刺部位消毒。

  • 经验交流
  • 董欢, 豆清娅, 黄勋, 李春辉, 刘珍如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9): 719-720.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9.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一起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纤支镜)终末漂洗水菌落检测超标事件的干预处置经验,为制订内镜终末漂洗水管路消毒指南规范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某医院纤支镜清洗消毒设备投入使用前终末漂洗水细菌菌落总数超标原因,实施针对性改进措施,并验证效果。结果 纤支镜表面清洗水、纤支镜管道冲洗水、贮水箱水菌落总数分别为15、248和3 cfu/100 mL,菌数超标的主要原因为水路系统管道积水。针对水路污染原因施加的干预措施包括水龙头加装无菌过滤器,更换纤支镜管道注水处的水路管道,以及开启臭氧发生器24 h内镜清洗工作站纯化水供水管分支参与回水循环。改进措施后终末漂洗水和贮水箱水中细菌数均为0 cfu/100 mL。结论 医疗用水水路系统建设时,医院感染控制部门需参与方案拟定并验证终末漂洗水质量,以从源头防控医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