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实验研究
    杨婷茹, 史鑫宇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8): 573-575.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8.004
    摘要 (221) PDF全文 (47) HTML (18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后,环氧乙烷和2-氯乙醇的残留情况。方法 对13种医疗器械常用高分子材料进行灭菌,不经解析,采用气相色谱法测试环氧乙烷和2-氯乙醇残留产生情况。解析3、5、7 d后,检测环氧乙烷残留情况和解析速率,以及浸提温度、时间、氯离子浓度3种因素对2-氯乙醇检出情况的影响。结果 13种材料灭菌后均未检出2-氯乙醇。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ABS)、聚氨酯和聚氯乙烯环氧乙烷残留量较多,分别为632.27、577.66和524.53 μg/g,硅橡胶和氟塑料残留量较少,分别为5.34和72.73 μg/g。不同材料解析速率相差较明显,其中氟塑料和聚醚酰胺嵌段共聚物解析速率最快,分别为100.00%和98.34%。氯离子浓度对2-氯乙醇检出结果产生影响。结论 医疗器械企业在产品设计之初应对选择的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必要时通过控制灭菌和解析条件降低环氧乙烷残留,而对于2-氯乙醇残留的控制可能不是必要的。

  • 实验研究
    邵子轩, 魏秋华, 任哲, 沙斯烁, 费春楠, 韩杰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7): 481-484.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7.001
    摘要 (196) PDF全文 (97) HTML (18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LED紫外消毒装置消毒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载体定量杀菌试验方法,对某LED紫外消毒装置的杀菌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观察。结果 该LED紫外消毒装置内装54个波长270~280 nm紫外线芯片,启动照射1 min对玻片上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达到全部杀灭;照射30 s对玻片上白念珠菌杀灭率可达到99.99%;照射120 s对玻片上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杀灭率可达到99.99%;照射90 s对玻片上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感染滴度对数值为5.10。载体材质、照射距离、辐射剂量、有机物和水分等因素均对LED紫外消毒装置消毒效果产生影响。结论 该LED紫外消毒装置能够有效杀灭细菌繁殖体、病毒和细菌芽孢,其消毒效果受较多因素的影响。

  • 实验研究
    李艳红, 唐小雪, 张亮亮, 张现兰, 葛海哲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13-414.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05
    摘要 (193) PDF全文 (63) HTML (16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3类单链季铵盐对白念珠菌的持续抗菌效果,为筛选抗菌产品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载体持续抗菌试验方法,对溴型、氯型和碳酸型3类季铵盐持续抗菌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溴型、氯型和碳酸型季铵盐均用活性物浓度为2 000 mg/L,对载体上白念珠菌的持续抗菌时限分别达到95、95和59 d,在抗菌有效期限内仍可保持细菌减少率≥90%。溴型和氯型季铵盐抗菌效果持续时间明显长于碳酸型季铵盐。结论 3类季铵盐均具有较好的持续抗菌作用,溴型和氯型季铵盐的持续抗菌效果更长。

  • 实验研究
    陶春爱, 杨舒婷, 覃韵, 黄凤顺, 唐小兰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9): 641-643.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9.001
    摘要 (186) PDF全文 (107) HTML (18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过氧化氢对物体表面和室内空气的消毒效果。方法 通过现场模拟评价和现场评价方法,对过氧化氢消毒物体表面和室内空气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以35 g/L过氧化氢消毒液进行常量喷洒,对物体表面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作用15 min,杀灭对数值均>3.00;用105 g/L过氧化氢进行常量喷洒消毒,对食品生产车间物体表面作用30 min,其自然菌平均杀灭率>90%。用气溶胶喷雾作用30 min,对室内空气中自然菌的消毒效果达到合格要求。结论 用过氧化氢消毒液对物体表面和室内空气进行常量喷洒和气溶胶喷雾,具有较好的消毒效果。

  • 综述
    袁国栋, 何希文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5): 380-385.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5.016
    摘要 (160) PDF全文 (27) HTML (133)   可视化   收藏

    聚维酮碘(povidone iodine, PVP-I)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杀菌剂,已有60多年的应用史。本文综述了PVP-I的结构特性、杀灭病毒机制、抗药性、安全性、常用剂型等,并总结了近两年临床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口腔含漱、鼻腔冲洗等方式,PVP-I液体制剂能显著降低呼吸道病毒载量,减缓和控制病毒传播,缩短康复周期。

  • 实验研究
    王妍彦, 张宝莹, 张流波, 沈瑾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01-403.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01
    摘要 (159) PDF全文 (114) HTML (15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一种光催化消毒机在试验条件下对气雾室内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空气消毒模拟现场试验和载体定量杀灭试验方法,观察某光催化消毒机对气雾室空气、布片及平板载体的消毒效果;采用平板染菌比较各组菌落数方法,探索空气中是否有消毒因子产生。结果 该光催化消毒机主要消毒因子为二氧化钛,并辅以铑和银等金属作为光催化剂,在宽光谱紫外线照射和循环风条件下,作用30 min对空气中白色葡萄球菌杀灭率达99.90%以上。提高循环风量,作用2 h对布片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灭率为38.36%,未达到消毒效果;作用4、6和8 h对平板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灭率分别为93.17%、95.36%和97.06%。结论 该光催化消毒机对气雾室内空气有较好的消毒效果,消毒效率与循环风量正相关。

  • 实验研究
    魏兰芬, 陈冠群, 潘协商, 曹珍珍, 谢中艺, 许激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8): 561-564.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8.001
    摘要 (146) PDF全文 (54) HTML (12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13种单方抑菌化合物和6种复配型抑菌剂对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抑菌效力。方法 采用试管内悬液法,测定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在不同单方抑菌化合物及不同复配抑菌剂中的存活情况。结果 13种常用单方抑菌剂中,2.0% 1,2-己二醇和0.08%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作用0.5 h,0.15%尼泊金甲酯作用24 h,0.10%尼泊金乙酯作用1 h,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数量减少对数值均≥5.0,其余单方组分作用28 d杀灭对数值均≤3.0,部分抑菌剂在28 d测试周期内,残留菌有增加的现象。0.15%尼泊金乙酯、0.08%和0.12%的十六烷基氯化吡啶在作用体系中残留菌数<10 cfu/mL的情况下,菌数仍增加。0.05%辛酰羟肟酸+0.15%对羟基苯乙酮、0.13%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0.06%十六烷基氯化吡啶等抑菌效力不符合ISO 11930《化妆品的抗菌保护性评价》要求,其他4种复配型抑菌效力符合ISO 11930要求。结论 单方抑菌剂对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抑菌效力可通过特定复配得到提升。

  • 实验研究
    李军丽, 黄洋, 王劲松, 赵爱华, 陈国庆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11): 801-804.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11.001
    摘要 (139) PDF全文 (66) HTML (12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9种常用消毒剂对减毒牛分枝杆菌、炭疽杆菌弱毒株芽孢和布鲁菌弱毒株的杀灭效果。方法 采用悬液定性杀菌试验,观察84消毒液、碘伏、二溴海因、过氧化氢溶液、乙醇、石碳酸、氯己定、苯扎溴铵和戊二醛分别对3种细菌作用5和45 min的杀灭效果,采用细菌培养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0.55% 84消毒液、0.5%碘伏、3%过氧化氢溶液、75%乙醇和2%戊二醛等消毒液作用5 min能有效杀灭减毒牛分枝杆菌,而0.1%二溴海因和0.3%苯扎溴铵作用时间延长至45 min,仍无明显杀灭效果。0.55% 84消毒液、0.5%碘伏、3%过氧化氢溶液须进行长时间浸泡对炭疽杆菌弱毒株芽孢有一定的杀灭效果。75%乙醇、5%石碳酸、0.2%氯己定和0.3%苯扎溴铵等作用45 min无法完全杀灭炭疽杆菌弱毒株芽孢。结论 75%乙醇和0.55% 84消毒液对减毒牛分枝杆菌和布鲁菌弱毒株均有较好的杀灭效果,而对炭疽杆菌弱毒株芽孢则无明显的杀灭效果。

  • 实验研究
    张文凯, 付婷, 李怡君, 吉兆华, 邵中军, 龙泳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5): 325-326.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5.002
    摘要 (137) PDF全文 (39) HTML (13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某84消毒液在存放过程中时间和温度对有效氯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碘量法检测某商品化84消毒液在4、10、20、30和37℃保存12周有效氯含量变化,计算降解率并绘制消毒液等高拟合曲线。结果 初始有效氯含量为72.31 g/L的84消毒液,分别于4、10、20、30和37℃保存12周后,有效氯浓度分别下降至59.90、58.13、55.60、45.72和38.63 g/L,有效氯降解率依次为17.16%、19.61%、23.10%、36.77%和49.34%,等高拟合曲线结果显示,存放温度与降解速率呈负相关。在5个保存温度下,前5周有效氯降解速度明显高于后7周。保存温度低于30℃时,5周后有效氯含量处于稳定状态。结论 温度越高,84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下降趋势越明显,在低浓度下降解速度相对缓慢,消毒液更加稳定。

  • 实验研究
    杨雪峰, 袁华玲, 陈李, 杨瑾, 吴磊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08-409.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03
    摘要 (135) PDF全文 (88) HTML (12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某等离子体消毒模块对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为实际消毒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模拟现场消毒试验方法,用某等离子体消毒模块对物体表面消毒效果进行实验观察。结果 用该等离子体发生器模块,距离物体表面垂直高度1.5 cm照射作用10 min,对物体表面污染的白念珠菌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平均杀灭对数值分别为2.28和1.90;照射消毒2 min,对物体表面上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平均杀灭对数值均>3.00。结论 该等离子体发生器模块近距离照射物体表面,对细菌繁殖体具有较好的杀灭效果,对真菌和细菌芽孢的杀灭效果较差。

  • 综述
    王雪, 陈诗雨, 乔丹, 陈保平, 程毅, 徐浩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10): 770-774.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10.016
    摘要 (129) PDF全文 (27) HTML (104)   可视化   收藏

    酸性电解水是一种绿色安全、无二次污染、操作便捷、杀菌高效的新型抗菌消毒剂,在生产、生活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酸性电解水的制备(原理、体系、影响因素)、成品的存储衰减机制、杀灭微生物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和实际应用领域。不同的电极材料、电解质种类和浓度对酸性电解水的pH值、ORP和ACC浓度均有影响。密封保存条件下酸性电解水储存时间更长,杀菌过程中有效氯起主要作用。不同微生物种类、作用时间、作用温度和电解水用量等都会对酸性电解水体外抗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酸性电解水的应用场景包括医疗卫生、食品卫生和农牧渔业等,加大对酸性电解水的研究,对其在生活及生产等各方面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综述
    胡露, 彭利红, 杨柳, 姚丽, 向海鸥, 王海燕, 马久红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47-451.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15
    摘要 (128) PDF全文 (53) HTML (117)   可视化   收藏

    支气管镜作为辅助呼吸道疾病治疗及诊断的可复用医疗器械,精密程度高,结构复杂,对其清洗、消毒、存储及保养具有挑战性。随着支气管镜相关医院感染事件发生增多,相关防控工作需要被更加重视。本文对目前国内外支气管镜医院感染现状进行综述,分析了相关感染风险因素,并从支气管镜清洗消毒流程、干燥过程及存储方式、定期维修和保养计划、微生物监测、标准预防、流程与质量管理、感染控制策略7个方面总结并提出了相关感染防控措施补充建议,为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结合科室仪器设备和环境设施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最适宜的支气管镜防控管理措施及手段提供参考依据。

  • 应用研究
    王涛, 刘卫平, 漆丽, 毛欣宇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29-432.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10
    摘要 (125) PDF全文 (34) HTML (10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以2021年1月—2022年12月某医院新生儿病房1 569例新生儿为调查对象。收集住院临床病历资料和血液、痰液、脐部分泌物等标本病原菌分离和鉴定结果,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查找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91%,以呼吸道为主(50.65%),其次为泌尿道感染。77例医院感染患儿中共检出85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0.2%),其中大肠埃希菌占比最高(47.05%);革兰阳性菌中溶血葡萄球菌占比最高(9.41%)。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胎龄< 37周、基础疾病≥3种、住院时间≥7 d、羊水污染、机械通气和喂养不耐受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新生儿院内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较为常见,应针对高危因素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 实验研究
    李锦, 许春, 陈睿, 巩爱华, 苏裕心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12): 885-888.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12.002
    摘要 (124) PDF全文 (35) HTML (11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222 nm紫外线对小鼠皮肤和日本大耳白兔眼的刺激性。方法 按照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中规定的皮肤刺激性试验和眼刺激性试验方法,观察222 nm紫外线对KM小鼠皮肤和日本大耳白兔眼的刺激性,并与254 nm紫外线的作用效果进行平行比较。结果 在大剂量单次照射试验或小剂量15 d连续照射试验中,254 nm紫外线引起小鼠皮肤刺激性反应,表现为表皮增厚和胶原纤维含量下降;眼刺激性反应表现为角膜浑浊、虹膜边界模糊和结膜充血。相同试验条件下,222 nm紫外线辐照未引起实验动物皮肤和眼刺激性反应。结论 222 nm紫外线比254 nm紫外线有更高的安全性。

  • 实验研究
    钟秋彤, 张显勇, 谭俊杰, 邱智华, 何威, 叶俊豪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7): 489-491.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7.003
    摘要 (122) PDF全文 (35) HTML (10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一种双链季铵盐消毒液在-40℃低温环境中的消毒效果,为低温消毒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载体定量杀菌试验和现场消毒试验方法,对该双链季铵盐消毒液在低温条件下环境表面消毒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该双链季铵盐消毒液原液含量为37 g/L,pH值为5.03。该消毒液在-40℃下放置>8 h后无析出,无结晶。在-40℃低温冷库中,原液喷洒作用30 min,对织物样片上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对数值均>3.00;原液按10 mL/m3喷雾作用60 min,对玻璃表面的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灭对数值均>3.00。该消毒液原液对新西兰兔完整皮肤无刺激性,对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为无毒级,对小鼠无致微核作用。结论 该双链季铵盐消毒液在-40℃低温下可杀灭环境表面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实际无毒物质。

  • 实验研究
    张宝莹, 麻翠翠, 段弘扬, 王妍彦, 沈瑾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10): 721-723.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10.001
    摘要 (120) PDF全文 (38) HTML (11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气溶胶状态下噬菌体Phi-X174和白色葡萄球菌对紫外线的抵抗力,探索噬菌体Phi-X174作为指示微生物用于空气病毒消毒效果评价的可能性。方法 检测一种紫外线消毒设备在不同消毒作用时间下对2种微生物的杀灭率,以D值为指标评价2种微生物气溶胶对紫外线的抵抗力大小。结果 以浓度为2×108 pfu/mL的噬菌体悬液雾化1.5 mL,空气消毒舱内噬菌体平均浓度为3.59×106 pfu/m3,组间误差率为8.13%;以浓度为8×106 cfu/mL的白色葡萄球菌菌液雾化2 mL,空气消毒舱内细菌平均浓度为7.10×105 cfu/m3,组间误差率为10.14%。紫外线消毒设备对噬菌体Phi-X174在5、10、15 min时的平均杀灭率为65.30%、86.89%、93.46%;对白色葡萄球菌在10、15、20 min时的平均杀灭率为74.87%、85.21%、94.92%。结论 噬菌体Phi-X174的D值在10 ~ 15 min,白色葡萄球菌的D值在15 ~ 20 min,即在气溶胶状态下,白色葡萄球菌对该紫外线消毒设备的抵抗力高于噬菌体Phi-X174。

  • 综述
    杨雪, 黄平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9): 688-690.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9.015
    摘要 (117) PDF全文 (32) HTML (100)   可视化   收藏

    雾化器属于中度危险性医疗器材,在临床治疗时如果清洁消毒不及时、不彻底,容易发生污染,进而导致医院感染风险升高甚至暴发;因此,加强雾化器的消毒与管理对于控制因雾化器使用引发的医院感染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雾化器污染及相关清洁消毒研究报道,分析国内外医疗机构雾化器的污染及消毒现状,并总结清洁消毒方法研究进展,以期为医疗机构雾化器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 应用研究
    孙渭歌, 王文文, 郭东玲, 杜鹃, 阎颖, 贾美云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5): 371-374.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5.014
    摘要 (115) PDF全文 (42) HTML (9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强化终末消毒对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7—2019年的数据作为干预前组,前瞻性监测2020—2021年的数据作为干预后组,对比干预前后MDRO感染发现率、菌种构成比和检出率。结果 对某基层ICU医疗区在常规消毒的基础上联合汽化过氧化氢技术进行强化终末消毒,干预后MDRO感染发现率(1.84%)低于干预前(2.83%)(P<0.05);干预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耐碳青霉烯类黏质沙雷菌(CRSM)的构成比和医院感染检出率下降(P<0.05);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医院感染检出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构成比有所上升(P<0.05)。结论 强化终末消毒能够降低MDRO引起的医院感染,但需要关注耐碳青酶烯类肠杆菌(CRE),尤其是CRKP引起的医院感染。

  • 综述
    严玮一, 程东庆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5): 375-379.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5.015
    摘要 (112) PDF全文 (54) HTML (99)   可视化   收藏

    消毒剂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环境中杀灭细菌,但细菌耐受消毒剂的现象大大降低了消毒剂的杀菌效果,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本文综述了细菌对消毒剂耐受的研究现状、作用机制(生物膜、细胞膜结构、外排泵和降解酶)及对策。不同细菌在水环境、医疗环境和食品环境中对多种消毒剂存在耐受。外排泵可能是细菌应对消毒剂最快、最有效的抗性机制。开发抑制外排泵和生物膜的新型消毒剂或替代物,加强监测并制定合理的消毒剂使用方案,对解决细菌耐受消毒剂这一难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实验研究
    张伟, 李晓宁, 林佳艺, 麻翠翠, 沈瑾, 段弘扬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12): 881-884.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12.001
    摘要 (111) PDF全文 (33) HTML (10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一种LED紫外线消毒柜对不同类型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为LED紫外线消毒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载体定量杀菌试验方法,设定LED紫外线消毒柜分别照射10和120 s,观察不同辐照度下LED紫外线消毒柜对不同载体上细菌的杀灭效果。结果 在LED紫外线消毒柜照射10 s 时,对含TSB菌液滴染的滤纸片和部分不锈钢片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杀灭对数值>3.00;对含3% BSA菌液滴染的玻片、塑料片和滤纸片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杀灭对数值均>3.00。照射120 s 时,对含TSB菌液染制的滤纸片上的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杀灭对数值>3.00,对玻片和滤纸片上的白念珠菌杀灭对数值均>3.00;对含3% BSA菌液染制的玻片、塑料片和滤纸片上的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杀灭对数值均>3.00,对玻片、不锈钢片、塑料片和滤纸片上的白念珠菌杀灭对数值均>3.00。结论 该LED紫外线消毒柜对滤纸片上的微生物可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载体类型和有机干扰物对其消毒效果影响较大;应根据待消毒物品材质、清洁程度和可能污染的病原体等选择适当的照射时间。

  • 实验研究
    安伟, 包卫华, 王美芹, 高迪, 佟颖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5): 321-324.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5.001
    摘要 (110) PDF全文 (48) HTML (9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含漱液对超声洁治时口腔诊室空气中细菌数的影响以及患者对含漱液的接受度。方法 选取56例超声洁治患者,按进入研究的顺序号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过氧化氢组、氯己定组、次氯酸水组和对照组,每组14例,按分组于超声洁治前使用40 mL的1.50%过氧化氢、0.12%氯己定、100 mg/L次氯酸水和无菌水含漱1 min。在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0和10 min用血琼脂平板自然沉降5 min采集空气样本,细菌培养并菌落总数计数,同时进行菌种鉴定。通过问卷调查患者对4种含漱液的接受度。结果 经过氧化氢、氯己定和次氯酸水3种含漱液处理,治疗后0 min时空气中细菌菌落总数最大;治疗结束后10 min,3组空气中细菌菌落总数均能降到≤4 cfu/皿的要求;菌株以表皮葡萄球菌占比最高;次氯酸水患者接受度最高。结论 超声洁治前100 mg/L次氯酸水含漱1 min能显著降低口腔诊室空气中细菌菌落总数,患者接受度较高。

  • 综述
    牟忠德, 刘盼苗, 顾汉文, 韩伟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52-456.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16
    摘要 (108) PDF全文 (38) HTML (97)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辐射中心波长为222 nm的准分子紫外消毒光源因其安全、起效快等特点而备受关注。然而,国内对222 nm准分子紫外消毒光源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详细作用机制的了解也不深入。本文以222 nm准分子紫外消毒光源为主题,介绍了其基本原理,并梳理了其研究脉络,详细叙述了该种光源的研究现状,分析讨论了应用场景和实用性前景,以期对222 nm准分子紫外消毒光源有整体系统性认识,促进其在消毒领域的应用进程。

  • 综述
    郭威, 商临萍, 赵文婷, 孙沛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8): 622-626.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8.017
    摘要 (108) PDF全文 (18) HTML (86)   可视化   收藏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一种严重的、可预防的术后并发症,与手术室感染风险因素相关。虽然引起SSI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患者特征、手术环境、手术过程、围手术期护理等,但手术室作为进行外科手术的主要场所,最直接参与和影响SSI的发生。手术室护士是具有特殊岗位和职责的群体,直接参与手术过程的始末,担负手术室的感染防控重任,其行为与患者SSI直接相关。本文综述了手术室护士外在规范、活动与人员配置的监管、日常实践行为、医护配合和团队沟通与协调方面的行为对预防SSI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制订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在减少SSI风险因素的基础上降低SSI发生率,为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 应用研究
    张冰丽, 贾会学, 姚希, 李六亿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5): 347-351.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5.008
    摘要 (106) PDF全文 (40) HTML (7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前及期间医院门急诊空气净化技术使用情况。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中国7个地区7省份340家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医院,通过问卷调查各医院门急诊不同区域新冠病毒感染流行前及期间(以2020年1月份为界)空气净化方式的使用情况。结果 共收到340家医院的调查问卷,新冠病毒感染流行前各医院门急诊使用自然通风的比例最高;新冠病毒感染流行期间,42.44%医院门诊大厅、44.00%医院内科诊区、44.50%医院的急诊流水区域空气净化方式发生改变,主要以增加空气消毒机为主。结论 医院空气净化方式从自然通风到空气消毒机转变。

  • 实验研究
    周于, 张天宝, 苏贵斌, 周剑, 晏强, 姜朴, 唐非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8): 569-572.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8.003
    摘要 (103) PDF全文 (48) HTML (9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检测一种免洗速干过氧化氢-乙醇手消毒剂的消毒相关性能及毒性。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杀灭试验、理化试验和动物毒性试验方法,检测该消毒剂对细菌、真菌及病毒的杀灭性能及其安全性。结果 该手消毒剂以过氧化氢和乙醇为主要复合杀菌组分,过氧化氢含量为1 470 mg/L,乙醇含量为体积分数80.1%。用该手消毒剂原液作用0.5、1.0、1.5 m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杀灭对数值均>6.00,对白念珠菌平均杀灭对数值>5.00;对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疫苗株的平均灭活对数值>4.00;用该手消毒剂原液作手擦拭消毒,作用 1 min对手上自然菌的杀灭对数值>1.00。该手消毒剂密封包装经 37℃储存 3个月,其有效成分含量下降率均<10%;该手消毒剂的皮肤刺激试验结果表明属无刺激性;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对小鼠的毒性属实际无毒;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呈阴性。结论 该过氧化氢-乙醇手消毒剂对细菌繁殖体、真菌和病毒均具有快速杀灭效果,属实际无毒级物质,其储存性能稳定。

  • 实验研究
    张晶, 王蓓, 胡慧, 郭铭, 苏珊, 余倩, 代明, 饶艳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8): 565-568.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8.002
    摘要 (101) PDF全文 (31) HTML (8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汽化过氧化氢在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ABSL-3实验室)终末消毒中对空间和风口型排风高效过滤器原位消毒的最优空间分布浓度和方案。方法 分别采用5、8、10和15 g/m3的过氧化氢对不同体积的空间进行消毒处理,通过化学指示卡和生物指示菌法对汽化过氧化氢灭菌效果进行验证,并观察其对室内彩钢板的腐蚀性;分别采用10、12和15 g/m3的过氧化氢对排风高效过滤器进行原位消毒并筛选最佳空间分布浓度。结果 10 g/m3的汽化过氧化氢可有效对≤200 m3的实验室空间进行消毒处理,对彩钢板无腐蚀。在消毒循环风机的辅助下,15 g/m3的汽化过氧化氢可对实验室风口型排风高效过滤器进行原位有效消毒。结论 汽化过氧化氢消毒机配合消毒循环风机的消毒方案可在ABSL-3实验室终末消毒时实现对房间和排风高效过滤器的同步消毒。

  • 综述
    商怡然, 衣颖, 邓橙, 吴金辉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11): 863-866.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11.018
    摘要 (100) PDF全文 (32) HTML (79)   可视化   收藏

    消毒是阻断病原微生物传播、防止感染的重要手段,为提高消毒效果,降低因消毒带来的生物、环境危害,复合消毒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主要趋势,过氧化氢作为一种高效消毒剂被广泛使用。本文综述了过氧化氢与物理消毒方法、化学消毒剂、金属离子等进行复合消毒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过氧化氢不同复合消毒方法的特点,阐述了过氧化氢在使用范围、腐蚀性及安全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过氧化氢复合消毒的重点研究方向。

  • 应用研究
    罗琴, 阎肃兰, 苏静, 练敏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12): 925-927.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12.013
    摘要 (99) PDF全文 (25) HTML (7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近10年国内消毒供应领域的高被引文献发展现状,分析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方法 检索2013—2022年中国知网收录的消毒供应领域高被引期刊论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获取的1 195篇文献进行定量和可视化分析。结果 近10年消毒供应领域高被引文献数量整体呈现先增长后回落的态势,其中获得科研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献比例为19.67%,发表于医药卫生领域核心期刊的比例为42.01%。消毒供应护理理论体系构建与器械清洗质量控制是近10年研究关注的主题,其中口腔器械、植入物和管腔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是持续关注的研究热点。结论 消毒供应领域的发展应聚焦清洗消毒灭菌方法选择、技术操作规范、质控指标构建、管理体系的建立及智慧化消毒供应管理研究。

  • 综述
    陈志娜, 李映花, 曾海燕, 邓秀梅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8): 618-621.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8.016
    摘要 (99) PDF全文 (43) HTML (87)   可视化   收藏

    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医院感染和最具生命威胁的细菌之一,本文对其生物膜的组成、结构和发育过程,常规消毒剂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相互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为筛选高效、低毒、方便、经济的新型消毒剂,促进临床护理工作、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参考。

  • 应用研究
    沈垲智, 刘卫平, 王涛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7): 518-520.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7.012
    摘要 (98) PDF全文 (22) HTML (7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22年3月—2023年3月临床分离的CRKP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及全基因组测序(WGS)。结果 共分离到33株CRKP菌株,其中81.81%来自痰液标本。CRKP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对替加环素最敏感,耐药率为3.03%。PFGE结果显示,33株CRKP分为26个簇,其中8株菌在同一簇。对这8株菌进行WGS,所得序列通过全基因组SNP分析得知,最大差异碱基为22个,具有同源性。结论 CRKP在某医院长期存在并隐性传播,应规范使用抗菌药物,落实院内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并定期监测,预防医院感染的暴发。

  • 应用研究
    王蔚莎, 叶龙, 张妮, 胡雪姣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36-439.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12
    摘要 (96) PDF全文 (46) HTML (9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分析某医院临床送检标本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检出情况及其相关临床特征,为合理用药和防控CRKP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12—2023年该医院各临床科室患者临床标本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资料;比较不同来源、不同科室和不同类型患者CRKP检出情况,并分析病原菌耐药性变化。结果 非血流感染组CRKP检出率高于血流感染组(11.2% vs 7.9%;$x^2$ =11.534,P=0.001);血液、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尿液和脑脊液的CRKP检出率随年份变化呈总体上升趋势(P<0.05)。ICU的CRKP检出率高于非ICU(16.1% vs 8.9%;$x^2$ =100.564,P<0.001);成年组和老年组CRKP检出率呈总体上升趋势(Z=10.105和12.107,P<0.05),新生儿组则呈下降趋势(Z=-2.099,P=0.036)。CRKP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唑啉、厄他培南和氨苄西林/舒巴坦呈高耐药,耐药率均>95%。结论 医院应加强对重要类型标本、重点病区和特殊人群的有效监测,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 应用研究
    关宁笑, 宋科, 李漫春, 詹朦, 王俊锋, 丁丽娜, 姚卓娅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1): 50-53.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1.016
    摘要 (96) PDF全文 (33) HTML (8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国内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现状,为规范消毒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国内期刊数据库检索收集2001—2021年国内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资料,采用Stata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9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医院室内空气质量合格率为90%,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为84%,物体表面消毒合格率为90%,紫外线灯合格率为95%,使用中消毒剂合格率为97%,压力蒸汽灭菌器合格率为98%,医院污水处理合格率为80%。结论 国内医疗机构除医务人员手卫生和医疗污水之外,其余各监测项目消毒合格率均≥90%。

  • 消毒实践
    展瑞汶, 沈月华, 郑荣裕, 羌虹, 徐建文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57-459.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17
    摘要 (93) PDF全文 (42) HTML (6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与信息追溯系统结合在复用口腔科器械再处理流程中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循证和头脑风暴方法,评估失效模式的风险程度(RPN),筛出器械再处理中各类信息,建立信息追溯系统,评价其应用效果。结果 实施干预措施前,再处理器械包2 070个,错误率为17.10%。实施建立每件器械独立信息追溯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再处理流程闭环管理措施后,再处理器械包2 678个,错误率为0.60%,明显低于干预前($x^2$=442.580,P<0.05)。结论 FMEA管理模式可帮助识别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危险,信息追溯系统能更有效准确地记录再处理操作数据。

  • 实验研究
    李婷, 孙思佳, 刘瑞娜, 葛媛媛, 蔡云虹, Nadine Gallitschke, 刘红强, 李凌, 李凯威, 刘吉泉, 姚粟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6): 404-407.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6.002
    摘要 (92) PDF全文 (36) HTML (8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改良卵磷脂肉汤(MLB)方法在抗菌洗手液细菌检测中的实用性。方法 采用202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指导原则中定性方法验证原则,验证MLB方法在抗菌洗手液大肠菌群和溶血性链球菌检验中专属性、检测限和耐用性参数,并与GB 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等效性比较。结果 MLB方法的专属性和耐用性良好。该方法检测抗菌洗手液中的大肠菌群和溶血性链球菌代表菌株的50%阳性标本检出限(LOD50)分别为1.76和17.44 cfu/g。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其检测灵敏度显著优于标准方法(P<0.05)。结论 MLB方法与标准方法具有等效性,可应用于抗(抑)菌洗手液细菌检测。

  • 实验研究
    张福娥, 乔映宇, 任宇灵, 李淑琴, 王静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8): 576-578.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8.005
    摘要 (92) PDF全文 (18) HTML (7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以乙二醇为防冻剂的某种复配型季铵盐消毒剂在低温下的消毒效果及其金属腐蚀性和毒性。方法 -18℃条件下,500 mg/L复配型季铵盐消毒剂分别对试验菌作用3、6和9 min,评价其消毒效果;通过对不锈钢、碳钢、铜、铝的腐蚀速率评价其金属腐蚀性,通过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皮肤刺激试验和急性眼刺激试验进行消毒剂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结果 -18℃条件下,500 mg/L消毒剂作用9 min,对载体上的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灭对数值分别为3.46和>6.04;对不锈钢、碳钢、铜、铝的腐蚀速率分别为0.003 5、0.013 8、0.015 2和0.007 5 mm/a;5倍浓度低温应用液对雌雄小鼠急性经口LD50均>5 000 mg/(kg·bw),对家兔一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和急性眼刺激试验均属无刺激性。结论 该复配型季铵盐消毒剂在低温下有较强的杀菌效果,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效果优于大肠埃希菌;对不锈钢和铝基本无腐蚀,安全性好。

  • 应用研究
    辛菲, 郭丹, 王文斌, 刘献萍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9): 666-670.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9.009
    摘要 (91) PDF全文 (37) HTML (8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综合评价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了解医务人员手卫生质量状况。方法 通过主要中文数据库,收集2015—2023年国内医务人员手卫生调查文献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3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2015—2023年国内医务人员合手卫生合格率为87.2%。护士和医生手卫生合格率分别为86.0%和81.2%;外科手消毒和卫生手消毒合格率分别为94.3%和83.4%。三级医院和二级及以下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分别为89.3%和79.9%。结论 国内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波动在80%左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 应用研究
    吕林芳, 张汉阳, 李从欣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9): 671-674.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09.010
    摘要 (91) PDF全文 (45) HTML (7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某三甲医院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菌(MDRO)及其医院感染分布特点,为有效防控提供支持。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8—2022年该医院住院患者MDRO感染情况及特点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 连续5年共检出病原菌14 597株,其中MDRO 2 819株,检出率为19.31%。MDRO以耐碳青霉烯类菌株为主,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N)和耐碳青霉烯肠杆菌(CRE)的检出率依次为54.46%、37.86%、35.84%、25.17%和12.84%。MDRO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血液和泌尿道,分别占51.15%、12.79%和12.46%。感染主要发生在ICU、普外科和血液科,分别占40.33%、13.44%和11.48%。结论 该医院MDRO检出率较高,但感染率处于下降趋势,应加强MDRO医院感染高发科室、高发部位的监测和防控管理。

  • 消毒实践
    刘俊杰, 剧志英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10): 780-782.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10.020
    摘要 (90) PDF全文 (37) HTML (7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双链季铵盐、过氧化氢与酒精消毒湿巾对医院物体表面消毒的效果。方法 选择某部队三甲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实验室操作台表面,用3种消毒湿巾对物体表面进行消毒,比较消毒后3 min、1 h、2 h、6 h、7 h不同时间点的消毒效果。结果 3种消毒湿巾在消毒后6 h内均能保持较好的消毒效果,消毒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的3种消毒湿巾对物体表面均具有较好的消毒效果,使用时可综合考虑稳定性、价格、消毒对象等因素作出合适选择。

  • 应用研究
    李岩, 段伟伟, 李彦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4, 41(11): 855-858.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4.11.016
    摘要 (90) PDF全文 (16) HTML (7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连续3年重点监测多重耐药菌(MDRO)检出情况、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变化,为MDRO感染防控和抗菌药物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20年1月—2022年12月医院住院患者中检出的1 456株MDRO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送检细菌培养标本19 770份,检出阳性菌株5 255株,其中MDRO检出1 456株,检出率27.71%,感染率0.28%。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检出率呈上升趋势(P<0.05)。CRE、CRP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率呈上升趋势(P<0.05)。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吡肟和氨曲南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P<0.05)。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庆大霉素、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呋喃妥因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P<0.05)。CRAB对头孢吡肟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P=0.043)。CRPA对美罗培南、妥布霉素 、庆大霉素、左旋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P<0.05)。MRSA对头孢曲松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P=0.018)。结论 MDRO感染呈现上升趋势,耐药日益严重,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应用研究
    王鑫, 郑文静, 么鸿雁, 王琦琦, 黄飞, 张流波, 刘剑君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2): 108-111.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2.009
    摘要 (89) PDF全文 (22) HTML (7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222 nm紫外线在消毒领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PubMed、Embase和Scopus文摘数据库2022年7月20日前收录的相关文献,利用VOSviewer1.6.18文献计量工具分析其发表年份、发文量、作者和关键词分布信息。结果 统计分析表明,222 nm紫外线消毒的相关文献共110篇,发文量呈上升趋势。核心作者45人,核心团队4个,分布在美国、日本和德国。6个研究热点包括远紫外光对细菌和真菌的影响,紫外线辐射诱变的动物研究,远紫外光对细胞和皮肤的辐射效应研究,远紫外光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远紫外光对冠状病毒的灭菌效果,以及远紫外光设备对新冠病毒的影响。结论 222 nm紫外线消毒研究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目前的研究重心是远紫外线的应用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