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42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5-07-15
  

  • 全选
    |
    实验研究
  • 吴启鹏, 黄俊东, 蔡慧玲, 胡佳, 李家祺, 廖如燕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7): 481-483.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7.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常用化学消毒剂对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效果,为实际消毒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病毒灭活试验方法,对常用化学消毒剂灭活EV-71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用浓度5 000 mg/L聚六亚甲基双胍和2 000 mg/L盐酸聚六亚甲基胍作用10 min,对悬液内EV-71灭活对数值分别为3.55和3.61。用有效氯200 mg/L的含氯消毒剂作用1 min,对悬液内EV-71可达到完全灭活。用1 000 mg/L过氧乙酸作用5 min,10 g/L过氧化氢作用10 min,对EV-71灭活对数值均>4.0。2种季铵盐消毒剂在试验浓度下均不能有效灭活EV-71。结论 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均可有效灭活EV-71,胍类消毒剂和季铵盐类消毒剂在试验条件下对该病毒灭活效果较差。

  • 曹阳, 金慧, 沈林海, 王慧敏, 陈冰冰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7): 484-486.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7.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不同材质染菌载体实验室制备条件并观察其稳定性。方法 选取棉布片和不锈钢片,以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来制作染菌载体;对比不同干燥方式和时间下回收菌量的变化,筛选染菌载体制备的适宜条件;实验室模拟载体保存及运输温度,对所制备载体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 棉布片和不锈钢片载体的适宜干燥方式分别为自然干燥20和30 min;4℃条件下2种染菌载体的回收菌量可在1 h内保持稳定,保存时间超过4 h时,回收菌量急剧下降。结论 染菌载体材质、干燥方式及时间对其回收菌量均有影响,染菌载体于4℃下保存时间不宜超过4 h。

  • 林芳, 崔岩, 姜青春, 王焕娟, 王清妍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7): 487-489.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7.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2种不同消毒方法对血透室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效果,为选择合适的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采用某品牌表面消毒液(有效成分为复合双链季铵盐和异丙醇)和含氯消毒液对血透室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于消毒前及消毒后3 min、1 h、2 h、4 h对物体表面进行微生物法采样,检测细菌总数合格情况,比较不同消毒方法在消毒后不同时刻的消毒效果。结果 消毒前后2种消毒方法消毒效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毒后3 min、1 h、2 h、4 h,各时间点消毒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毒后1 h、2 h消毒效果最好,消毒后4 h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 2种消毒剂对血透室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均有较好的消毒效果。

  • 杨雪帆, 王乙棋, 沈田展鸿, 朱兵, 王旺成, 刘南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7): 490-492.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7.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不同化学消毒剂对口腔综合治疗台用水的消毒效果。方法 通过现场采样和细菌定量检测方法,对不同化学消毒剂消毒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消毒前的手机喷水细菌总数超标率为100%,三用枪水的细菌总数超标率为76.7%。5组方法消毒后的所有水样的细菌总数均未超标。对于手机喷水,D组(30 g/L的过氧化氢消毒剂)的消毒后水样平均菌落数≤100 cfu/mL和合格率维持在100%的维持天数最长;对于三用枪水,D组(30g/L过氧化氢消毒剂)的消毒后水样平均菌落数≤100 cfu/mL的维持天数最长,A组(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的消毒后水样合格率为100%的维持天数最长。结论 几种不同的化学消毒剂中,以30 g/L过氧化氢消毒剂的消毒效果最好,维持时间最长。

  • 杜赛, 高何刚, 林益炜, 高源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7): 493-495.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7.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测定抗抑菌制剂中违禁局部麻醉剂成分的方法。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对抗抑菌剂中违禁麻醉药物进行检测与评价。结果 采用本研究建立的方法,检测8种卡因类麻醉剂质量浓度在0.5~30.0 μg/L范围内线性均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均>0.997;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0.5%~106.1%,相对标准偏差为1.8%~6.1%,方法定量限为0.40~1.00 μg/kg。结论 所建立的检测方法便捷、高效、准确、灵敏,可用于抗抑菌制剂中的8种卡因类麻醉剂的批量快速测定。

  • 李学洋, 张婧, 刘姗姗, 张寅豹, 杨永超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7): 496-499.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7.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顶空-气相色谱法(GC-ECD)测定经环氧乙烷(EO)灭菌处理后的人工晶体中灭菌剂残留物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GC-ECD分析方法,对经EO灭菌的人工晶体中EO等残留物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 所建立的GC-ECD测定方法,对灭菌后人工晶体中残留EO及2-氯乙醇(ECH)残留量在0.5~20 μg/mL和2~200 μg/mL范围内,目标物质量浓度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EO)=0.999 0和r(ECH)=0.999 9,计算方法定量限EO:0.05 μg/mL和ECH:0.2 μg/mL。考察的回收率为79.20%~97.54%,RSD<5.0%。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GC-ECD方法具有专属性好、分离度高、色谱程序用时短、线性范围宽等优点,可用于人工晶体中EO及2-ECH残留量的快速检测。

  • 应用研究
  • 沈秀婷, 刘冷, 郑小凌, 王冰姝, 王雅静, 陈惠珍, 钟昱文, 郭文婷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7): 500-503.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7.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近6年广东省医疗机构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肠道病毒(EV)感染预防与控制效果,分析EV医院感染暴发风险的时间变化趋势。方法 2019—2024年连续6年开展的横断面调查和卫生学监测,对全省21地市医疗机构NICU医护工作人员手、水样、患儿排泄物以及病区环境和物体表面进行采样,并采用荧光PCR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2019—2024年共采集不同类型样本74 379份,EV核酸检测阳性率为0.12%,其中Echo11约占28.41%。2019—2024年总体阳性率呈U型分布,2019年和2024年阳性率较高,分别为0.35%和0.15%,2020—2023年阳性率较低。患儿排泄物EV核酸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样本,而医护人员手、水样以及病区环境和物体表面等阳性率较低,分别为0.84%、0.03%、0.04%和0.04%。结论 广东省医疗机构NICU部分存在EV污染的情况,但整体阳性率较低,2024年EV污染情况回升,具有新生儿和幼儿EV医院感染暴发的风险,建议进一步加强管理控制,避免感染暴发。

  • 黄斯利, 李明阳, 张旬, 张廷辉, 郭红梅, 李文平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7): 504-507.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7.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医院患者送检病原学标本检出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三级医养结合型医院患者送检病原学标本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分析的病原菌共计24 01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9.1%,革兰阳性菌占15.6%,真菌占5.3%。排名前5位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构成比依次为25.2%、17.3%、10.0%、7.5%和5.7%。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头孢唑林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70%;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类和环丙沙星等耐药率均>70%。结论 该医院临床送检病原学标本检出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普遍耐药,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 冯国昌, 赵琼, 刘砚涛, 万鹏程, 宋富成, 王海玲, 马小芳, 吕坤政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7): 508-510.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7.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青岛市医用洗涤机构不同时期现场调查和卫生消毒情况,为优化医用洗涤机构管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青岛市2014—2024年开展的32家医用洗涤机构的现场调查与现场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青岛市医用洗涤机构在建筑布局、个人防护、卫生消毒、质量管理等状况随着社会发展逐步改善,其中消毒合格率逐年提高($\chi^2$趋势=31.4,P<0.001)。结论 青岛市医用洗涤机构各方面状况不断改善,仍需继续提升并加强监测与督导,医用洗涤社会化外包服务为发展趋势。

  • 方顺金, 沈健, 苏耀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7): 511-515.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7.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气管插管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4年10月期间于某医院接受气管插管手术治疗的369例重症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研究,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差异,并对其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为9.21%,检出5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7.59%,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占25.86%,以葡萄球菌属为主。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糖尿病、高血压、低蛋白血症、插管时间≥7 h、拔管延迟、抗菌药物使用不当、盲探/经口插管及插管过深均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测模型AUC为0.772(灵敏度83.78%,特异度66.41%)。结论 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气管插管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临床工作中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 赵腾, 张晓丹, 宋新, 季恒, 高志斌, 杨凌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7): 516-518.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7.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二级微生物实验室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实验室感染的随机森林模型。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60家二级微生物实验室感染风险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感染组和无感染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慢性贫血、糖尿病、体质量指数及文化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通风不良、废物处置不当、消毒概念不清、未戴手套和口罩及营养不良等构成二级微生物实验室感染的危险因素。随机森林模型结果显示,影响二级微生物实验室感染的因素重要性排序依次是未戴手套和口罩、通风不良、消毒概念不清、营养不良和废物处置不当。结论 该区二级微生物实验室感染风险主要是工作人员不戴手套和口罩等6种因素,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育,降低实验室感染风险。

  • 杨婧淇, 朱筱丹, 于辉兰, 林绵波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7): 519-522.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7.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护人员感染性职业暴露认知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3年7月—2024年6月某医院在职的186名医护人员,根据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分为暴露组(n=79)与未暴露组(n=107),调查医护人员职业暴露认知程度及危险因素,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医护人员感染性职业暴露发生率为42.47%,暴露组和未暴露组学历、操作规范、工龄、自我防护、防护依从性、职业暴露风险感知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职业暴露风险感知量表各维度评分与感染性职业暴露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工龄、低自我防护及低职业暴露风险感知量表评分是医护人员感染性职业暴露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医护人员感染性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认知度、工龄、自我防护密切相关。

  • 牟军, 陶小平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7): 523-526.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7.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如何做好烧伤住院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防治工作。方法 选择某医院烧伤科住院的601例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HAP的发生情况及致病菌分布情况,对可能影响患者发生HAP的相关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601例烧伤住院患者中,有72例(11.98%)发生了HAP,共检出81株致病菌,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与真菌分别有55株(67.90%)、21株(25.93%)与5株(6.17%)。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0岁、重或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及气管插管或切开有创机械通气等是患者发生HAP的危险因素(OR>1,P<0.05),而每日口腔清洁或消毒及病房每日空气消毒机消毒等则是避免患者发生HAP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结论 烧伤住院患者HAP的发生率较高,可能是多种致病菌的混合感染,主要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HAP的发生,加强烧伤住院患者的口腔清洁、消毒及病房空气消毒,对于降低HAP发生率有着积极意义。

  • 梁丽, 倪婷婷, 徐燕, 吴晓松, 王芹, 李婉婉, 黄立业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7): 527-530.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7.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某医院神经外科环境中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情况、药敏结果及同源性。方法 对2023年12月—2024年1月某医院神经外科5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环境卫生学监测,联合使用尿路菌群定位显色培养基和质谱分离鉴定患者样本和环境样本,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实验(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 5例患者均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其中2例同时感染铜绿假单胞菌、1例感染鲍曼不动杆菌。210份环境样本中检出肺炎克雷伯菌8株和鲍曼不动杆菌1株,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3.8%,其中床单元检出率最高(7.4%)。患者送检样本与环境样本耐药率无差异。PFGE发现患者样本与环境样本存在同源性。MLST分为4个型,ST11型占比最高(45%)。结论 该医院神经外科环境肺炎克雷伯菌局部检出率高,应加强环境清洁消毒与监测,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 杨欢, 王梓航, 魏莹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7): 531-533.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7.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研究成都市某区近10年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和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为后续开展预防性消毒、控制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提供相关建议。方法 收集2014—2023年该区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数据和同期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数据,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结果 共收集该区托幼机构353家次消毒质量监测结果,其中托幼机构保育员手消毒合格率较低(75.64%)。无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托幼机构物体表面、玩具、擦手巾和保育员手消毒合格率比有聚集性疫情的托幼机构高,且聚集性疫情发生次数越多,消毒合格率越低,呈负相关(P<0.05)。手足口病班级罹患率低的托幼机构工作人员手消毒合格率高于班级罹患率高的托幼机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托幼机构物体表面、玩具、擦手巾及工作人员手消毒质量与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是否发生、发生次数相关联,托幼机构工作人员手消毒质量与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班级罹患率相关联。

  • 综述
  • 余琴, 罗燕, 黄婷婷, 王雅馨, 杨美芳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7): 534-537.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7.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留置导尿是目前临床无法取代的一种膀胱排空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尿潴留、排尿困难、病情监测等,但是极易出现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尿道损伤、导管堵塞等并发症。研究可持续预防尿路感染的抗菌导尿管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国内外不同抗菌涂层导尿管的类型、应用及效果进行综述,为新型抗菌导尿管产品的研发与性能改进提供参考,以期有效解决临床留置导尿的感染难题。

  • 消毒实践
  • 牛畅, 欧闪, 花瑞芳, 李晓莉, 詹淼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7): 538-539.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7.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消毒供应中心不同信息纠错方法在追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式对2021年9月的51 001个诊疗包进行信息化数据管理,观察组采用信息纠错模式对2021年12月的50 736个诊疗包进行信息化数据管理,并对错误数据发生率及主动上报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错误数据发生率对照组大于观察组;错误数据主动上报率对照组小于观察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错误数据发生次数在清洗消毒、灭菌、发放类型中较多,其中对照组中清洗消毒类型占33.9%,灭菌类型占25.8%,发放类型占30.6%;观察组清洗消毒类型占20.6%,灭菌类型占23.5%,发放类型占47.1%。结论 信息纠错模式的建立与应用,可以推进消毒供应中心信息化管理,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质量。

  • 周春燕, 刘霞, 周芳芳, 刘慰, 王恩定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7): 540-542.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7.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制一种导光束、电凝线、视频连接线可调节浸泡固定架,探讨其在腔镜线缆类物品清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份手术后的线缆,每日按照回收顺序,第1~5台腔镜手术使用的线缆类为对照组,采用两端置于清洗池上进行浸泡、清洗,第6~10台的线缆类为观察组,采用两端置于专用浸泡固定架进行浸泡、清洗。比较2组线缆类物品不同部位清洗质量、滑脱入水数量、过氧化氢等离子过湿报警次数。结果 观察组使用专用浸泡固定架后,清洗质量、滑脱入水数量及灭菌器报警次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可调节浸泡固定架的使用可提高线缆类清洗质量、减少滑脱入水几率、降低过氧化氢等离子过湿报警次数。

  • 阮红梅, 陈慧, 周晓丽, 史晓怡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7): 543-545.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7.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视觉追溯工作站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分别选取视觉追溯工作站运用前后的各500件医疗器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观察2组医疗器械的交接时间、丢失率、错误率。并通过随机工号选取50名医务人员作为使用视觉追溯工作站前后满意度调查对象,调查其对医疗器械流程、使用效率和科内管理的满意度。结果 在器械管理效果方面,观察组各环节交接时间降低到15 min;在临床使用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使用效率满意度提高到96%,科内管理满意度提高到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视觉追溯工作站在消毒供应中心的运用可以降低器械交接时间、丢失率和错误率,也可以提高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使用的满意度。

  • 陈军, 岁源, 曾萍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7): 546-547.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7.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某市医疗机构的消毒质量状况,为加强医院消毒与灭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现场采样检测方法,对江苏省句容市内21家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从21家医疗机构共采集各种消毒对象样品2 872份,平均总合格率为88.06%。不同监测项目中,消毒后内镜消毒效果合格率仅为72.07%,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合格率分别为85.96%和86.52%,医疗污水处理合格率为88.03%。无菌器材和压力蒸汽灭菌器合格率分别为88.43%和93.94%。结论 该市医疗机构消毒灭菌质量总体偏低,消毒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应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消毒管理工作。

  • 感染控制
  • 张益凡, 伍月嫦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7): 548-550.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7.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PDCA循环在血液净化室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便利选取温州市中医院血液净化室2020年10月—2021年3月患者54例,医务人员31人作为对照组,2021年5月—2021年10月患者58例,医务人员31人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医院感染管理方法,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比较2组血管通路感染发生率、医院感染环境监测相关指标以及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半永久置管感染率、血管通路感染发生率、空气细菌培养水平、物品表面细菌培养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方法可以降低血液净化室血管通路感染发生率,尤其是半永久导管感染率;通过降低空气细菌培养水平与物品表面细菌培养水平,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了血透室医院感染管理重点环节,值得推广。

  • 陈青青, 丁舫, 黄丽, 田峰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7): 551-552.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7.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使用后的个人防护用品污染情况,为正确进行个人防护用品穿脱提供证据。方法 从某二甲综合性医院污染区510名一线医务人员中随机抽取60名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个人防护用品外表面或内层衣物和裸露皮肤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污染的物体表面采样。结果 40名脱卸前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用品外表面新冠病毒核酸污染的物体表面采样中,有26人的个人防护用品至少1个点位新冠核酸阳性,污染率65.0%,其中护士的防护用品污染率最高(72.7%),医生次之(58.3%),工勤人员最低(50.0%)。防护用品外表面污染率前3位的点位分别是鞋套底部(47.5%)、手套(32.5%)、防护服裤脚(15.0%)。20名规范脱卸个人防护用品后的医务人员内层衣物和裸露皮肤采样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新冠定点医院医务人员防护用品污染率较高,规范脱卸可有效避免内层衣物和裸露皮肤的污染。

  • 经验交流
  • 刘美玲, 胡明月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7): 553-554.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7.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医院重症监护室(ICU)空气中菌落总数的合格概率,为ICU空气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依据CNAS-TRL-010:2019《测量不确定度在符合性判定中的应用》,对某医院ICU空气中菌落总数的合格概率作出评定。结果 依据该医院ICU空气中菌落总数测量结果,y=3.9 cfu/(皿·15 min),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0.307 cfu/(皿·15 min),ICU空气中菌落总数合格概率为62.9%。结论 该医院ICU空气中菌落总数的测量值小于限量值,符合性判定结论为合格,但在考虑测量不确定度时,仍有概率超过限量值,可适当提高控制标准。

  • 信息交流
  • 余汉斌, 许慧琼, 王斌, 刘尔男, 梁建生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7): 555-557.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7.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武汉市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能力,以正确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消毒处理。方法 以消毒样品检测、查阅资料、查看现场和审核报告的方式对武汉市13个区疾控中心进行考核。结果 各区疾控中心平均得分为91.11分,优秀率为 84.62%。微生物检测能力相对高于理化检测能力,其中微生物检测方面主要由于新发布标准WS/T774—2021,各区疾控中心均未申报此计量检测认证项目,从而全部失分;实验室基本情况和生物安全方面失分率较高,总体失分率为 9.34% 。结论 武汉市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消毒相关检测能力相对较均衡,能基本满足日常工作需求,但须及时更新申报新项目计量检测认证,同时加强实验操作过程和原始记录书写的规范,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强化实验室能力建设及其安全管理。

  • 杜丽, 肖佳庆, 李伟, 李俐, 张馨心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5, 42(7): 558-560. https://doi.org/10.11726/j.issn.1001-7658.2025.07.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掌握我国GB/T 33420—2016《压力蒸汽灭菌生物指示物检验方法》标准贯彻执行情况和标准实施存在的问题,为标准修订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星形式对疾控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机构和其他(生产企业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收集调查对象对标准的知晓情况、使用情况、标准的适用性以及对标准实施的建议等。结果 标准的总知晓率为76.83%,知晓途径以培训/会议方式为主,占38.09%。使用频率中,“每周使用”此标准和基本不用者分别占比36.99%和23.58%。标准的文本格式“完全满足”占53.66%,该标准内容“完全满足”的比例为30.08%。标准的适用性评价中,认为该标准中的检验指标、方法等对现有检测任务“完全适用”占69.51%。结论 《压力蒸汽灭菌生物指示物检验方法》内容整体合理,知晓率较高,但技术要求难度高,实际使用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使用频率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宣贯,优化检验方法,降低实验成本,使其易于操作。